样本评点:当年抗击“韦帕”台风的经历,让玉环县芦浦镇道头村村民至今记忆犹新,村里的抗台应急队在那次抗台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实例]道头村有村民1600多人,外来人口300多人。本地危房户7户,涉及26人;外地低洼地、危房户11户,涉及32人。2007年9月18日上午,台风即将来临,村“两委”召开紧急会议,布置应对措施,并成立了由村委委员林金美负责的12个人组成的应急队。
当天中午,天空灰蒙蒙,路上泥泞不堪,雨已经下了一个上午,风吹得路上的小树苗摇摆不定。刚吃完中饭的应急队员来不及休息就换上雨衣、雨鞋,12名队员分成3组,分好片区后,立即开始了挨家挨户的走访。“‘韦帕’台风今晚要来了,很有可能在玉环登陆,你们要关好门窗,不要出门!”应急队员一一敲开村民的房门,传达台风消息的同时,还查看村民的房屋情况,告诉村民抗台要注意的事项。
但这近60个要转移的对象转移到哪里去呢?村班子统一意见,将本村村民安置到他们的邻居或亲戚家,外来人员安置到村里的夏禹庙。
多数被告知要转移的村民还是配合的,这让应急队员们很欣慰,但在村民蔡某家时遇到了麻烦,蔡某本人还能听进去,但其妻子却很犹豫。一问才知道是碍于面子,不愿意去打扰邻居。林金美等人劝说了好久,蔡某的妻子吞吞吐吐地答应着,就是不见行动。半个小时过去了,蔡某一家人还是没有整理东西。林金美径直走到其邻居洪某家中,将情况告诉洪家老太太,希望由洪家老太太出面邀请蔡家人过来。林金美的办法果然奏效,一会功夫,蔡家人就收拾好东西过去了。
到傍晚时,本地危房户已全部转移完毕。在夏禹庙里,道头村已经准备好了矿泉水、泡面、面包、饼干等食物,还准备了被子、席子等用品。应急队员把自己应该转移的家庭一摊算,发现总户数不对,少了一户人家。应急队员黄开军把泡面杯一放,“我再到那户人家看看”,说完就和另外三名队员冲进了雨中。
这户外地人来自江西,一家三口,儿子才两岁,住在水泥砖搭建的平房里,上面用石棉瓦覆盖,极易被台风刮走。他们在去夏禹庙的路上,孩子又哭又闹,吵着要回去。他们想想台风应该不大,就这样回去了。黄开军等人已经到他们家两次,他们答应会转移的,这是黄开军第三次来到这户人家。“台风离陆地只有150公里了,你们要赶紧啊!小孩子哭闹是正常的,你们不能由着他!”在应急队员的再三劝说下,这户人家终于到了夏禹庙。
晚上七点半,该转移的对象基本转移完毕。林金美提出:留一组人在庙里照看,其他人员到外面再转转检查一下,看看有没有遗漏的。
庙外,瓢泼大雨倾泻不停,应急队员们开始了艰难的搜索;庙内,应急队员们分发着被褥。
9点半,全部队员都回来了。突然之间,庙内一片漆黑,“停电了!”应急队员赶紧点亮应急灯,又买来了蜡烛,加上手电筒,一个晚上就不愁了。
9月19日凌晨2点半,“韦帕”台风在玉环县隔壁的苍南县登陆。天渐渐亮了,应急队员的身影又出现在帮助村民生产自救的现场。
(卢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