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农家孩子,偶尔看到一个人吹口琴,觉得那声音真是好听极了,于是他也想买一个学着吹。那时候一个口琴要三块多钱。这笔钱,在当时的农村人看来,算得上一笔巨款。他是不可能找父母要到这笔巨款的。他要实现拥有一个口琴的梦想,只有靠自己去把那笔巨款挣回来。
他出生在湖北通山。那里山多,柴也多。虽然还在读小学,但他知道打一百斤柴去卖,可以换回八角钱。一个口琴,等于五百斤柴。他那时候一次只能挑五六十斤柴,但积少成多,在打够五百斤柴之后,他把口琴买回来了。
几年之后,他又有了一个想买一个收音机的梦想。但最便宜的收音机,也要二十七块钱。那时候,打二千七百斤柴,就能把收音机买回来。有了收音机,他的视野,他的知识面,就连许多大人也没法跟他比的了。
几年之后,他又产生了想买一把小提琴的梦想。他到县城的商店里去看过,一把小提琴的价钱,是八十元。他打了六千多斤柴,买小提琴的梦想也实现了。
后来,他并没有成为一个口琴演奏家,也没有成为一个小提琴演奏家,但通过打柴买回口琴、收音机、小提琴的经历,却让他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再大的梦想,都可以用现实里的苦难来换。反过来说,现实里的苦难,也可以拿来换梦想。
(摘自《杂文报》 陈大超/文2009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