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给番茄测“腰围”着“时装”

  实习生 王丽英
  听说瑞安市梅屿专业蔬菜合作社大棚番茄基地亩均纯收入达1.4万元,比过去增加1200元左右。省农业厅农作局有关专家称,这一纪录比全省大棚番茄平均水平高出了40%左右。为什么梅屿的大棚番茄收入这么高呢?日前,笔者向合作社负责人黄则强作了一个小型调查。
  增收的经验,一是严格分级。瑞安梅屿蔬菜合作社大棚番茄基地的每个农户手里,今年都多了一个新的“工具”——大大小小的塑料圈。它们是专门用来为番茄检测“腰围”的,然后按照“胖瘦”分类包装。基地实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农户从种植到销售每天都要记录“番茄日记”,指定监督员定期到基地进行指导和监督管理。
  黄则强介绍说,番茄按照品质标准和规格,分为一等、二等和三等。一等品质量最好,果型良好,色泽正常,果面光滑、新鲜、清洁、硬实,成熟度适宜,直径为60-65厘米,示范基地的一等一级产品约占90%左右;二等品和一等品质量基本相同,只是个别在色泽和形状上稍有缺陷,直径为55-60厘米;三等品可以有某些外表或内部的缺陷,产品基本特征不变,直径为50-55厘米。产品在田头分级包装后直接投放市场,以减少产品之间接触和碰撞,提高保鲜度。经过这样分级,一等一级的番茄平均售价每公斤2.6元,比市场上一般番茄提高了0.4元。
  增收的经验,二是精心包装。分级后要给番茄妥善包装。“内衣”是用蜡液制作的,把它涂在番茄的表面,形成一层蜡质薄膜,这样产品看起来色泽鲜亮,同时可降低番茄的呼吸作用,减少水分散失和抑制病原微生物侵入,能延长保质期。“时装”则要求清洁干燥、牢固美观、无毒无异味,且里外平整、不能有钉头尖刺。示范基地采用统一的包装盒,一级一等品统一分3层装箱,其他等级的分4层装箱。今年3月,市场上番茄出现滞销情况,没有分级的产品100公斤240元都卖不出去,但是梅屿合作社的产品每100公斤360元都很快脱销。
  效益:梅屿专业蔬菜合作社150亩示范基地,今年有56户社成员参加,番茄实现销售金额210万元,比没有分级包装的产品收购价平均每公斤增加10%左右,增加收入18万余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