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
7月29日,邓小平同志的夫人卓琳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从“千金小姐”到投身革命,从拒绝“八路军师政委”的求爱到喜结连理,从甘当贤内助到遭遇困境时不离不弃,卓琳在一生中经历了多次抉择……
从“名绅千金”到共产党人
卓琳原名浦琼英,父亲浦在廷是云南有名的“宣威火腿大王”。她是家中第七个孩子,也是最小的一个孩子。
琼英自幼活泼开朗,成绩优异,特别喜爱体育运动。1931年,她被挑选为云南省体育代表团少年选手成员参加全国运动会。当云南代表队一行25人到达香港时,“九一八”事变发生了,国难当头,运动会开不成了,云南队只好撤返。然而琼英却想到北平去读书,征得家人同意后,她经上海辗转北平,在一个补习班学习数月。次年,考入北平女子一中。
1935年底的爱国运动中,19岁的琼英和数千名学生走上街头,加入抗议洪流。第二年,她抱着实业报国、科学报国的理想,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京大学物理系。在校时,她积极参加了学校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没多久,“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琼英乔装成老百姓,躲过了日本鬼子的视线,逃出了北平。几经辗转,她终于到达延安,并考上了延安陕北公学。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改名为卓琳。
从拒绝到喜结连理
1939年初秋,邓小平与卓琳相识在延安。邓小平当时是八路军129师政委,卓琳是一个年轻女学生。然而,卓琳拒绝了邓小平的第一次求婚。
据卓琳说:“因为当时去延安的那些长征老干部都是工农干部,我就怕跟一个工农干部结婚,不是看不起他们,是怕他们没有知识,跟他们说话说不到一块。”但邓小平并不灰心。卓琳说:“后来他亲自找我谈了两次,第一次谈他的情况;第二次谈他的希望。我听了,觉得这个人还可以。他有点知识,是知识分子。我那时候已经23岁了,就同意了。”
婚后,快言快语的卓琳慢慢适应了沉默寡言的邓小平,也渐渐理解了丈夫,默默地支持着丈夫。
从贤内助到不离不弃
1952年,邓小平从西南局调到中央工作后,他们的家搬到了北京。
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后,邓小平对妻子提出了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风头,言行要谨慎。于是,卓琳谢绝了许多单位、团体请她参与工作的邀请,一门心思为邓小平当秘书,整理日常文件。
196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把邓小平一家推向了灾难的深渊。人身失去了自由,工资被停发,生活十分困难。清醒的卓琳特别信任自己的丈夫,没有“犯糊涂”:“那时我相信他没有错,当然失误可能是有的,但不会有错误,更不会有大的错误。”
1969年10月,邓小平以“全国第二号走资派”的身份被下放到江西监管劳动。卓琳顶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毫不犹豫地陪伴邓小平到了江西。夫妻俩共同度过的那段艰难的时光,令卓琳记恋终生。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到香港自己的土地走一走,看一看”与“亲眼看一看中国人民的小康生活”,成了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遗愿。1997年7月1日,卓琳亲赴香港,替他兑现了心中的梦想。
(摘自《老年生活报》、《中国青年报》 李宗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