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出生的陈成坤是个地道的农民,他一生好学、肯钻研,既从书本上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又从日常工作中学习,结合自己所学和本村实际,摸索出了一条致富的路子。当地的母猪养殖、中药材种植、白木耳栽培等产业,都是在他的带领下发展起来的。他的致富事迹曾两次上了报纸。“我第一次上《丽水日报》,是因为当年全家有300多元的收入,是全公社的劳动致富典型。”那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政府虽不允许农民外出做生意,但鼓励大家发展农业生产。有一年,陈成坤夫妻俩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挣到5000多个工分,按当时10个工分2角钱计算,当年收入100多元;此外,妻子在家养母猪,母猪一年生2窝小猪,当时小猪售价与猪肉同价,都是6毛钱一斤,先后挣到100多元;他自己利用书本上学到的中药材种植知识,种了天麻等中药材,又有100多元收入。“看到我家有这么好的收入,乡亲们都向我学习养母猪和种中药材。大家在生产中碰到什么问题,只要我懂,我都会帮忙解决的。”陈成坤笑着说。
“我第二次上《丽水日报》,是因为成了‘万元户’。”陈成坤说,上世纪80年代初,生产队里种了一批白木耳,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可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一大棚白木耳将成为一堆枯木废物。看到这些,陈成坤心急的睡不着觉。喜欢学习的他,就跑到丽水市新华书店买来白木耳栽培书籍,埋头学了起来。通过学习,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他个人承包种生产队的白木耳。当时村里很多人都想不通他为什么这样做。经过精心管理,白木耳生产状况好转,当年收入1万多元。于是,陈成坤就成了当地闻名遐迩的“万元户”。“我成了‘万元户’后,乡亲们也把栽培白木耳当成了主要副业。后来,我们当地的香菇栽培等产业也发展得很好。”陈成坤回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