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政策要落到实处
——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出台和提高最低收购价,国家的出发点是为了保护农民利益,解决农民卖粮难,让农民丰产能增收。但事实上,这些惠农政策却给与种粮无关的相关利益链条带来了“财源”。一些地方的粮食部门利用手中权力牟取私利,消减了国家的惠农政策,不仅使农民收益减少,而且降低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这种变相地把国家利益转变为个人利益的行为,堪比粮仓里的硕鼠。
应重建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
——专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但农民的传统行为已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需要,重建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成为中国农民走上富裕文明之路的迫切需要和中国各级政府的现实课题。
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指的是农民间的连接关系、农民个体与国家的连接关系以及由农民个体经由特定形式组成的农民群体与国家的连接关系模式。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农业产业化是被认为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途径,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标志是农业标准化,但是农业标准化的前提是农民的组织化,农民的组织化水平直接决定了农业标准化的水平。不仅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包括农村金融在内的整个农村经济系统都需要农民建立一种新型的连接关系。
农村养老之重不容回避
——据《羊城晚报》报道,民政部公开的数据显示,目前只有大约1%的老人选择在社会养老机构养老,其他99%的人选择在家庭养老。研究表明,超过50%的子女对老人的态度是麻木的,“中国农村老人的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5倍”。
自杀不仅仅是因为农村老人感到了过日子艰难,而是感到了生活的绝望。虽然不是农村所有儿女不愿赡养老人,但这些当儿女的活得也容易,他们当中很多人被生活的重担压得抬不起头来,一个孩子读大学,多年的积蓄全花光不说,还要债台高筑;家里只要有一个人生病,全家人跟着受穷。
解决农村老人自杀率高的问题,关键是要将惠及农民的社会保障建立健全起来,只有实行制度性养老,才能让农村老人幸福地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