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三农论坛

早稻订单奖励政策有待完善

  罗德林
  今年,省政府在继续保持粮油种植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等政策的基础上,首次对订单早籼谷实行奖励。这对发展早稻生产具有显著实效,深受农民欢迎。据统计,今年绍兴县早稻订单农户为1300多户,订单面积2.45万亩,与去年相比,户数持平,面积增长56%,早稻订单达到7700吨,比去年净增2800多吨,增长57%。因早稻订单奖励今年是首次实施,工作程序与方法尚在探索之中,一些环节还有待改进完善。
  一是订单奖励上限偏低,与实际水平有一定差距。为防止个别人利用政策,非法套取财政补助资金,今年省里对早稻奖励额度按单位面积设置了上限,即每亩最高不超过140元。以此按每公斤奖励0.40元折算,每亩奖励的产量基数为350公斤。事实上,早稻生产在我省一直有较好基础,产量水平较高且较稳定。据资料显示,1987到2005年19年间,全省早稻平均亩产达360公斤。最近几年,早稻单产尤为不错。以绍兴县为例,从2004年到2008年5年间,早稻平均亩产为426公斤,其中最高的2004年达到463公斤,最低的2007年也有411.8公斤。今年,若没有严重的台风影响,早稻单产普遍在450公斤以上,高的可达500公斤左右。因此,省里规定的按每亩350公斤奖励的标准偏低,建议将其调整为425—450公斤,折成金额,每亩最高奖励不超过170—180元。
  二是大户是早稻生产主力,但散户同样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必须给予激励。随着土地流转速度的加快,粮食生产向种粮大户集中已成为趋势。从绍兴县的早稻生产情况看,今年早稻订单面积是2.45万亩、总量7697吨,其中10亩以上种粮大户订单面积达2.03万亩、数量6367吨,占比82%,一般散户有1100多户,面积只有4200亩,订单量1300吨,占比不到17%。然而,随着种粮大户队伍的惭趋稳定,早稻生产规模也逐步到位。今年该县大户的2万多亩早稻已占据承包总面积3.35万亩的60%,接近于实际生产布局上限。由此而想,如下阶段土地流转没有新的突破,那么大户的早稻生产规模也基本定局,增产潜力将逐渐转向散户。因此,政府在引导鼓励种粮大户发展早稻生产的同时,对散户同样应给予奖励。
  三是早稻奖补结构需优化。今年省里统一对投售早稻每公斤奖励0.4元,奖励额度比往年有较大幅度增加。但若将其与订单履约全额挂钩,意味着农户承担订单奖励兑现风险加大。因此,从这个角度考虑,0.4元奖励数宜适当分解,建议可考虑恢复价外补贴项目,每公斤的补贴数由过去的0.14元提高到0.3元,尚余0.1元列为订单履约奖励项目。这样,在奖补口径上与晚稻及其它粮食品种基本一致,效果会更好。
  四是订单面积与数量具有一定的可变性,网上管理也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受多种因素影响,订单粮食面积会发生一定变化,如耕地即时征用、家庭劳力增减或由其它难以预见的自然灾害、生产技术故障等引起实产面积减少等等。此外,粮食订单面积在与农业部门的直补面积对应中,也存在一些口径差异,如个别种粮大户在邻县包地种粮等。为了使粮食订单更严肃、更真实、更符合农民利益,我们通常安排在当季粮食成熟投售前一个月,允许农户有一次合理调整的机会,只要粮食面积增减理由客观充分,所在镇、村证明事实确凿,我们就同意其调整订单基数,据实兑现奖补政策。然而,面对目前网上的管理规则,一旦粮食部门订单面积、数量上网,农业部门核定,其订数就不可变动。为此,建议全省统一操作规范,允许订单基数有一次合理的调整机会,农业、财政部门对此应予以认同,网上操作予以许可。
  五是早稻产量存在一定变数,奖补基数应留有调节余地。
粮食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无论我们怎么科学测产与计算,早稻估产与实产肯定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订单履约过程中,我们安排了5%的浮动系数,就是农户在订单数量上下5%的范围内投售,都被认可履约完成。但网络管理系统有自身的逻辑要求,如果实际投售数与订单数不符,即使在合理范围内,也不予认可。对此,建议在订单规则上给予明确,并在系统管理上予以完善。 (作者单位:绍兴县粮食局)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