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江山市上余镇五程村白菇种植户余性强忙着建菇棚、备菇料,今年他准备种植白菇6万袋,比上年增加2万袋。目前已投资1万多元,新旧菇棚、棉子壳等设施和原料都已准备就绪,只待近些日子气温适宜后,就开始种植。
余性强今年40岁,19岁开始种菇。近年来,他每年种植白菇4万袋左右,除去成本,利润6万多元。他说,他用种菇收入办了人生中三件大事:娶来了妻子、培育了孩子、新建了房子。妻子现已成为种菇能手,孩子在高中读书,一幢100多平方米的三层楼房已装修一新,空调、彩电、冰箱等家电应有尽有,这个富裕、和谐、幸福的小康之家,让他很有成就感。
余性强初中毕业后,尽管许多朋友约他外出务工,他却喜欢呆在农村,他种过桔、养过蚕,进行过水稻制种。1988年,他和哥哥一道开始种菇,当年种了8000袋金针菇,获利5000多元,后来改种白菇,利润猛增到1万多元,就开始专心种菇,从1万袋到2万袋、3万袋、4万袋,每年每袋利润都在1.5元以上。
多年的种菇经历,使余性强深深体会到种菇的技术性很强,从清理菇房、选择菌种开始,整个生产过程一点马虎不得。他总结出了种菇技术的“五大要领”:拌料要均匀;灭菌要彻底;发菌要通风;出菇要培育;采后要重管。
余性强的这些经验,既来自他21年的种菇实践,还得益于他担任村送报员。10多年来,他都为村委会和农户送报,《今日江山》、《衢州日报》、《农村信息报》等都由他送递。发现报纸上刊载科学种菇的信息,他都会认真学习一遍。
除了科学种菇外,余性强发家致富的另一个法宝就是勤劳。每年4万袋菇,除装袋工作量大不得不雇人外,生产、管理、销售都是夫妻俩包干,特别是采菇,每天夜里两三点钟开始采摘,多的时候一天要采500多公斤,1个小时采50公斤,夫妻俩要在闷热的菇房里足足站着采5个小时。采好后,余性强要马上运到白菇市场销售,妻子则又一头钻进菇房进行采后管理,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余性强说,他今后还打算发展金福菇等高温型品种,与低温白菇相配套,实现全年有菇种,月月有收入。 (徐仁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