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2-3版:浙江海洋与渔业

浙江渔业“书写”成就篇章

  纪志康
  浙江渔业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中国成立60年来,浙江渔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8年,全省水产品产量达到504.13万吨,约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近十分之一;渔业经济总产出达1293.23亿元,其中捕捞与养殖产值(第一产业产值)461.64亿元。浙江的渔业生产,不仅为全国人民提供了数量充足、种类繁多、营养美味的优质水产品,还是我省渔区110多万渔民群众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
50万公斤小米贷款恢复生产
  1950年4月15日,浙江成立了省农林厅水产局,立即召开全省首届水产会议,确定了“先恢复,后发展”的指导原则,在我省沿海及重点淡水渔区的7个专署和2个省属市、县(杭县、温州市)设水产科,各县根据实际情况设水产科或水产股。为支持渔民恢复生产,发放50万公斤小米贷款,配售渔盐100吨。
  1950年11月起,我省先后在宁波、舟山、温州、杭州等重点产销地设立国营鱼市场,发动渔民组织供销合作社,打开了鱼货销路;在鱼价上,实行公定价格标准内自由议价,保证了渔民正当权益,提高了渔民生产积极性。
  1955年,机帆船在我省试验成功,开创了浙江海洋渔业现代化的进程,并创建宁波海洋渔业公司和舟山水产联合加工厂,成为浙江水产品加工现代化先锋。
  1957年,浙江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5.23万吨,相当于1949年水产品总产量的6.4倍;渔业劳动力年均收入从1952年160元,1957年上升到435元,比1949年增加近9倍。渔区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机帆船成了捕捞主力
  机帆船在我省迅速发展,并在风暴灾害中显示出了增产和安全的特殊作用,极大地激发了渔民使用机帆船的积极性。1965年,浙江机帆船达到2752艘,渔获量24.3万吨,占海洋捕捞总产量的60.8%。
  科技支撑日益显现。1958年,海带南移浙江试养成功,冲破了海带不能越过长江的思想束缚,1965年全省海带产量2400余吨;当年又在全国首创人工繁殖鲢鳙鱼苗,为研究开创其它水产苗种奠定基础。至1965年,全省实现鲢、鳙、青、草鱼苗自给,结束了浙江渔民去长江采捕天然鱼苗的历史。
  1961年10月,我省研究部署渔业调整工作,采用多劳多得原则,除国家收购70—80%,余下部分均由各核算单位自行处理;同时采取措施,保护淡水与海洋渔业资源,坚决制止危害严重的敲罟作业,明令禁止任何底拖网作业进入禁渔区线内生产。
  1965年,浙江水产品产量达到58.57万吨,比1957年增长29.6%,创历史最高水平。
渔业走上改革之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省渔业产业开始了改革探索之路。
  1979年3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为期11天的全省渔区工作会议,确定了“大力保护资源,积极发展养殖,调整近海作业,开辟外海渔场;采取先进技术,加强科学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建设好商品鱼基地,适应城乡市场的需要”的渔业发展指导方针,在之后较长一个时期,这都是我省渔业产业发展的主基调。
  为解决“城乡吃鱼难”问题,1979至1986年的8年间,我省累计完成新老鱼塘建设改造任务8.57万亩,配套建设了一批鱼种场和饲料厂;并率先在全国以补偿贸易的方式引进日本大型钢质渔轮和先进加工设备与技术,组建舟山第二海洋渔业公司,成为我省从国内沿岸捕捞转向外海捕捞的开路先锋。
  1979年7月1日,舟山普陀螺门人民公社成立了全国第一个集渔业生产、加工、贸易于一体的渔工商联合企业。之后,我省的渔工商联合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到1983年底,仅舟山渔区参加渔工商的渔业劳力和鱼产量就分别占整个舟山渔区的66.5%和68.3%。
水产品率先实行市场调节
  1985年,在浙江渔业的发展史上,是极具历史意义的一年。那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放宽政策,加速发展水产业的指示》,决定“水产品全部划为三类产品,一律不派购,价格放开,实行市场调节”。这项根本性的改革,恢复了渔民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的权利,极大地调动了渔民的积极性。
  那年开始,我省购置大马力渔轮渐成热潮,外海渔轮数量成倍增长。到1992年底,全省200马力以上海洋捕捞渔轮达到3145艘,是1984年时的10倍多。那一年,舟山海洋渔业公司4艘渔轮还参加了我国第一支远洋渔业船队,远赴西非塞内加尔渔场生产,揭开了我省远洋渔业发展的序幕。
  我省海淡水养殖业也开始出现迅猛发展势头,围塘养殖面积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大量浅海、滩涂、内陆外荡、荒芜水面得到开发利用,对虾养殖业发展尤为迅速。1992年与1984年相比,全省水产养殖面积从18.5万公顷(278万亩),提高到22.27万公顷(334万亩),增长20%;产量则从18万吨提高到44万吨,增长142%;养殖产品在全省水产品总产量中的比重也由19%上升到26%。鱼货质量明显提高,花色品种增加,调味马面鱼干制品等成为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
  通过这一时期的改革,我省渔民的生产积极性被有效调动起来,渔业生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渔民开始成为大农业中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全省水产品人均占有量上升到40公斤,困扰多年的城乡居民“吃鱼难”问题基本解决。
生产效益大幅提高
  当渔业股份合作经营成为渔业主要组织形式后,渔民成了生产经营主体,更直接调动了捕捞渔民生产投入的积极性,“造大船、闯大海、发大财”成为热潮。1993年至2000年,全省海洋捕捞渔民投资80多亿元,更新改造了近8000艘大马力钢质渔船。2000年,全省海洋捕捞产量达到了创纪录的339.6万吨,比1992年时的122.9万吨,增长了1.76倍。
  虽然在产量上海洋捕捞仍在绝对多数,但这时我省渔业工作重心已渐转移到发展水产养殖上来。2000年,全省水产养殖产量达到122.31万吨,比1994年的56.75万吨翻了一番多,超额完成了目标任务。虽然在产量上海洋捕捞仍占绝对多数(占73%),养与捕产值比从1994年的37.3:62.7调整为50:50,之后水产养殖产值继续反超,历史形成的我省海洋捕捞占主导地位的格局被彻底改变。
  这一时期,是我省渔业发展史上投入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时期,是渔业内部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时期,也是渔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一个时期。渔民人均年纯收入从1657元提高到5905元,增长了2.56倍,高出同期全省农民人均收入约40%。
调整转型又好又快发展
  经过上一阶段的快速发展,我省海洋渔业强大的捕捞能力与脆弱的资源基础、有限的作业渔场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以2001年6月30日《中韩渔业协定》生效实施为开端,我省渔业产业整体转入调整转型阶段。2007年底,全省共淘汰报废4440余艘海洋捕捞渔船,涉及捕捞渔民2.2余万人,捕捞能力盲目增长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2006年11月,全省鱼塘标准化建设全面启动,到2008年底,已完成68万亩鱼塘建设改造任务,为水产养殖业的提升打实了基础,并有力地促进了渔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
  在渔业产业结构全面调整转型中,休闲渔业异军突起。2003年以来,我省休闲渔业以每年100—200家的速度迅猛增加,依托渔港、渔村、渔船、渔场、鱼塘等,开发形式多样的“玩鱼”项目,建设了一批集吃、住、游、玩、购为一体、功能齐全的“渔家乐”基地,基本形成了都市型休闲渔业带、黄金海岸休闲渔业带和生态休闲渔业带。到2008年底,全省已拥有休闲渔业经营主体1120个,从业人员1.17万人,年接待游客超过780万人,休闲渔业新增产出9.04亿元。
笔者手记:
  渔业,这一人类最古老的生产行业之一,在我省源远流长,从出土文物和史料记载看,海洋捕捞可上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淡水养鱼至少在公元前5世纪就已开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浙江的渔业生产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技术,养育了沿海的广大人民,对于本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起到过重要的历史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渔业生产得到了快速恢复和发展。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我省渔业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发展道路,既有失误的教训,又有成功的经验。但现在,我们欣喜地看到,以生态渔业为主要标志的浙江现代渔业正呈现出特有的魅力,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渔业可持续发展,现代科技、设施装备和生产模式的应用,不仅修复和保护了生态环境,还提高水体单位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了渔业和环境的和谐,实现了生态和高效的协调,实现了渔业空间的拓展。
启 示
  坚持因时而变——大胆变革生产关系。通过努力调整产权关系、利益关系,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充分调动了广大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引导生产结构实现不断优化。
  坚持因地制宜——积极拓展发展空间。既充分发挥海洋捕捞这一传统优势,又积极实施“主攻发展养殖”战略,既注重挖掘内在潜力,又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有效拓展了渔业发展的空间,并在经营观念、管理方式、技术装备等方面逐步与国际接轨。
  坚持因势利导——努力做到科学有为。既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不断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充分保护了渔民群众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积极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和科学保护之间的关系,努力促进渔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