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雷宁 商玉坤
浙江地处东海之滨,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省份之一,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省海洋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涉海法规进一步健全,综合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科技支撑进一步增强,海洋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海洋事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浙江经济社会的进步。
纵观60年发展,我省海洋事业大体可分为:产业逐步形成、开发与保护意识觉醒、快速启动、全面发展等四个阶段。
1949年:海洋产业逐步形成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省海洋管理与经济开发活动开始活跃,逐步形成了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运业等产业。
为摸清海洋家底,1958年至1960年,我国开展“全国海洋综合普查”,浙江所处的东海海域也在普查范围之内。这次普查,第一次取得了系统全面的全国基础性综合海洋资料,掌握了我国近海海洋水文、化学、地质和生物等要素的变化规律,为涉海各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964年7月,国家海洋局正式成立,由海军代管。1966年,主要从事中国海、大洋和极地海洋等科学研究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在杭州创立。
在这段时期,我省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运业等涉海产业都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恢复发展、“大跃进”时期曲折徘徊和十年动荡,1977年改革开放后,才真正开始走上正确的发展轨道。
1978年:开发与保护意识觉醒
1978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
开,使沿海渔业和盐业率先在生产经营体制方
面取得重大突破。以“单船核算”、股份合作制
为特征的渔业产权制度改革和突破统购统销
的流通体制改革,将传统渔业推向了经济体
制改革的最前沿。
经济体制改革也推动了传统港航产业
的发展,1978年镇海建成1万吨级和3000
吨级两个煤码头,结束了浙江无万吨级深
水泊位的历史,拉开了加快港口建设的序
幕。至1990年底,全省沿海港口已建成万
吨级以上泊位17个,吞吐量达到2254万吨。
据统计,到1992年,以渔业、盐业和港口航运
业为主的传统海洋产业总产出已近百亿元。
在探索开发的同时,我省也意识到了生态保
护的重要。1990年,平阳县南麂列岛被列为我国首
批建立的五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之一。1998年
12月,该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02年,又被联合国发展署——全球环境基金会列入中国南部沿海生物多样性管理项目。
1993年:事业发展快速启动
1993年,省政府召开首次全省海洋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我省海洋开发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主要任务、产业重点和政策措施,这标志着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正式启动。此后,全省沿海大力实施“科技兴海”活动,并相继颁布了《浙江省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浙江省海域使用管理办法》,率先在全国建立省市县三级大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体系。
加快海洋开发的各项政策措施,使人们将目光从陆地转向了大海,我省海洋经济呈现出百花齐放、多业并举的局面。
这一时期,我省港航业逐步向专业化、集群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建成5个万吨级以上、14个千吨以上泊位和一批陆岛交通码头,2002年,全省海上运输船舶达到346万吨,是1992年的7倍。
临港工业初现雏形。以镇海炼化为依托,通过引进合资和外资企业,初步形成炼油、有机化工、合成材料等的炼油—化工产业链,临港石化工业销售收入从改革开放初期的5100万元增加到上世纪末的290亿元,年均增幅达31%。
新兴产业暂露头角。海洋生物医药工业初具规模,角鲨烯胶丸、复方海蛇胶囊、甲壳素及其衍生物等一大批海洋生物医药产品相继面市; 1997年在嵊泗县嵊山镇建成500立方米/日海水淡化装置,开创了我国民用海水淡化项目的先河;涉外海洋旅游从无到有,1999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28.5万人次,收入2.4亿美元。
到2002年,浙江海洋经济总量达到1793亿元,海洋产业增加值582亿元,占全省GDP的7.5%;海洋产业三次结构调整为的21︰36︰43,海洋二、三产业的地位快速提升,已大幅度超过第一产业。
2003年:全面发展新时期
2003年,我省海洋事业进入全面发展新时期,当年的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联合出台《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若干意见》,成立了全国首个省级海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指导协调全省海洋经济工作。2007年6月,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我省又提出,要把“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港航强省”作为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的重要举措。
这一时期,是我省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提高海洋公共服务工作力度和投入最大、成效最明显的5年,是我省海洋经济实力快速增长、结构持续优化和保障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的5年,全社会的海洋意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海洋事业发展方式、规模、质量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港口海运业高速增长,沿海港口集装箱、原油、铁矿石、煤炭四大货种运输体系初步形成,全省万吨级以上泊位总数已达到128个。2008年,全省沿海港口完成吞吐量6.3亿吨,其中宁波—舟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5.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箱,跨入全球十大集装箱港之列。
临港工业突飞猛进,形成了宁波、乍浦两个临港石化专业园区,炼油能力由每年1000万吨提高到2000万吨,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的正式开工,标志着我省炼化一体化的产业链正式形成。船舶工业发展迅速,全省船坞坞容从2001年的35万吨增加到360余万吨,船台总量从100万吨增加至600万吨以上,船舶工业总产值从2002年的35亿元增加至400余亿元。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全省已建成海水淡化厂17座,产水能力达到7.7万立方米/日,走在了全国前列;全省海水利用装备制造企业已发展到200多家,年产值达25亿元;全省海洋生物制药业年总产值超过30亿元,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已建和在建的沿海风力发电场8座,总规模达到20多万千瓦。
笔者手记:
海洋,作为一个生产活动的领域,人类开发利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但是把海洋看成为资源宝库,作为一个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却只有几十年的历史。翻开历史不难发现,人类对海洋的认识从最初“海洋有渔盐之利和舟楫之便”,到“海洋也是世界交通的重要通道和人类生存的重要空间,是人类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等,是一个逐步深化,对其控制、开发和利用也越来越重视的过程。
回顾建国6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海洋经济发展之路,是一个海洋产业快速变迁、海洋意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一个以制度创新和改革开放推动经济跨越发展的过程,是我们不断探索发展道路、完善发展模式、加快发展进程的过程,改革开放成为了推动海洋事业跨越式发展的源动力。
体会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是又好又快发展海洋事业的基本前提。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引导下,我省上下对海洋的认识不断深化,从过去单纯扶持各行业发展解决就业、支持海岛落后地区脱贫致富,现今已成为我省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从过去把海洋产业单纯看成是渔业产业,现今已成为一项高科技、综合型的现代海洋产业,“开发海洋,富民强省”的认识日益强化,“开发与保护并举”的方针不断深入,推动了全省海洋事业加快发展。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是又好又快发展海洋事业的根本举措。我省将发展海洋经济列入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八八战略”,实施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并在全国率先实施渔业结构调整和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把海洋经济和渔业结构调整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省领导每年都亲自带队开展海洋经济调研,亲自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海洋经济工作,为全省做出表率。
规划先行,政策扶持,是又好又快发展海洋事业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为加强对海洋事业的科学组织和指导,从省里到市、县及各涉行业、重点产业,都组织骨干力量,加强规划编制和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还及时出台《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若干意见》和《建设海洋经济强省规划纲要》,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措施保障。
加大投入,落实项目,是又好又快发展海洋事业的抓手和关键。“十五”以来,不仅各级财政加大了对涉海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的投入,更为可喜的是,体制和机制创新使民资、外资积极投资海洋相关产业,形成了投资多元化的新机制。在大资金、大项目的拉动下,涉海基础设施和港口运输、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和海洋新兴产业等五大优势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