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60年来,温州农业沧桑巨变,走过了辉煌的发展历程。农民生活不断改善,农村经济全面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60年的辛勤耕耘,温州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好。2008年,该市农民人均收入达9469元,比1978年的115元增长了81倍;农民生活消费支出达到6778元,比1978年的105元增长64倍。
60年的风雨征程,农业发展突飞猛进,产业呈现出勃勃生机。现已形成粮食、蔬菜、畜牧、水产、水果、茶叶、笋竹、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药材等十大主导产业,拥有18个中国“特产之乡”、2个省级特色产业强市、14个省级特色产业强乡强镇。
60年的艰难探索,农业经营方式全面转型,生产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出现质的飞跃。2008年,该市1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达1.34万户,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1229个,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47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5家。
60年的不懈努力,农业科技日新月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2008年,该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水稻单产从1949年的104公斤提高到2008年427公斤;农机总动力达216万千瓦,机耕、机收率分别达到95%和90%。
温州人多地少,七山一水两分田。60年来,就在这样的条件下,温州农业实现了无数的梦想和希望。
从食不果腹到五谷丰登
翻开温州历史档案,粮食紧张的记载赫然在目:1959年上半年,当地粮食十分紧张,部分地方出现饿、病、逃荒、死等严重情况,省委专门派工作团到平阳县,从安排群众生活入手,进行农村情况调查,地、县(市)主要领导也亲自带领大批干部来到群众生活最困难的地方,发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把大批粮食安排到困难户。直到1960年春季,温州部分地方“饿、病、逃荒”等情况仍然严重,当时的温州地委成立福利办公室,派出大批医务人员,拨出红糖、红枣、水产品、粮制品等物资,供应病人,发放病困医疗费和粮食救济款。1961年,该市市委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利用一切空闲地,大种瓜菜,城市农村人人动手,谁种谁收,以补贴口粮。
食不果腹,是很多温州老人年轻时的深刻记忆,这种滋味现在大多数人难以想象。在有限的土地里产出更多的粮食,吃饱肚子,是几代温州农业人为之努力和奋斗的目标。60年来,这种努力和奋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60年来,该市农业依靠良种和机械化,走出了一条具有温州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粮食生产实现了由依靠扩大面积增加总产向稳定面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重大转变。
60年来,该市农作物育种已由传统育种向杂交育种、细胞工程育种、基因工程育种和航天育种发展,特别是通过杂交种优势理论的研究开发及其在水稻、玉米、蔬菜育种上的广泛运用,培育出了一大批高产、优质、多抗杂交新品种。
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起,该市开展了优质超级稻组合的引选推广和生产技术集成研究,逐步实现良种良法配套。近几年,该市超级稻推广面积稳步上升,2008年种植面积达到68.76万亩,占中晚稻种植面积的49.8%。早稻亩产由解放初期的90公斤左右提高到今年的430公斤,平均亩产增加4.78倍,今年瑞安更是创下亩产658.9公斤的纪录;杂交水稻也从无到有,从单一汕优系统向多质源系统发展,从单一产量型向高产优质多抗型发展。目前,该市中晚稻水稻品种中,杂交水稻占90%以上,去年平均亩产达426公斤。随着高产优质多抗杂交稻0组合的引进与推广,稻米品质显著改善,更好地满足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米质提出的更高要求。
良种为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作物高产奠定了基础,而机械化则将农业生产从传统进入现代。如今,该市的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绝大多数已由机械代劳了。
据统计,至2008年底,该市机耕率达到93%,机收率达到82.2%,平原经济发达地区基本实现农业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农机推广领域不断拓宽,由粮食生产扩大到十大主导产业的配套机械;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全市建成现代农业机械化示范镇8个,农机化示范基地(场、户)53个,农机专业合作社79家,市级农机烘干中心1个,特别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名列全省前茅,有力地拓展了农机服务市场规模,加快了全市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
从满足供应到安全优质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近年来,温州市各地农业部门以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认证、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为重点,切实加强食用农产品生产环节监管,逐步建立健全监管长效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监管能力进一步提升。
该市菜篮子产品质量卫生安全三级检测网络已建成运作,现有市农产品检测中心、市质量技术检测院食品化工检验所、市粮油质量检测站、市食品研究所、温州市农科院环境与产品质量测试中心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建成了温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管理系统,设立了11个信息化监测点,通过信息化、网络化、快速化的手段,实时监控蔬菜质量安全状况。
2008年,该市基地产蔬菜类和畜产品类主要农产品省级质量安全监测平均合格率分别达到95.67%和98%;在今年的省级第一次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中,该市基地产蔬菜类和畜产品类主要农产品平均合格率分别达到100%和98.8%。
吃饱是基本需要,而吃好则是生活品质的体现。经过20多年建设,该市一批规模化、产业化菜篮子产品基地相继建成,瓯海、龙湾、鹿城、瑞安等四片2万亩市级常年蔬菜无公害生产基地,文成、泰顺、永嘉、苍南、平阳等五片5万亩市级后备蔬菜(山地蔬菜)基地,温州展宏、乐都、江南等49个市级菜篮子基地牧场,乐清绿雁、瓯海跨越、永嘉正大等34家市级菜篮子基地家禽基地等,这些基地正向着安全、优质、营养、无公害和绿色方向发展,从数量保障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有效保障了城乡居民绿色安全消费的需求。
目前,该市已建成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54个,无公害水产品基地79家;文成“兴绿”大米、鹿城“藤桥”熏鸡等141只农产品通过了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无公害水产品认证120个,瑞安“潘瑞源”辣酱、洞头“星贝”紫菜等55只农产品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乐清“雁白云”雁荡毛峰、平阳“林平”香茶等93只农产品通过了有机食品认证;现有中国驰名商标3枚、中国名牌农产品1只、省名牌产品29只、省名牌农产品9只,市名牌产品75只,品牌农产品已成为引领该市菜篮子产品安全优质高效生产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