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浙江农业辉煌60年

金华两头乌的自述——

我对明天充满期待

  □见习记者 程益新
  从散养到规模养殖,从粗放养殖到农牧结合生态养殖,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金华两头乌的发展之路,其实,就是我省畜牧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省畜牧业在曲折中成长,在探索中进步,取得了令全国瞩目的成就,综合养殖水平、规模化、生态化程度均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已位居我省农业十大主导产业之首,并呈资源节约、经济循环和生态友好型发展态势。
  浙江畜牧业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我是一头猪,在《中国畜禽品种志》家谱上我叫“金华猪”,由于我头颈部和臀尾部皮毛都是黑色的,还有个小名叫“金华两头乌”。
  因为我皮薄骨细,比较早熟,也特别会繁衍后代,人类很器重我,把我列入了地方良种猪。不少人喜欢我的后腿,因为他们用我的后腿腌制出了“金华火腿”。听说在1915年,“金华火腿”还获了一个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我的几个兄弟姐妹还曾被作为礼物,送给法国、日本、泰国,有许多外国媒体称我是“中华熊猫猪”。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我在金华地区安居乐业,农家都把我当成了宝,精心呵护我。当时农家也不富裕,我的待遇也很低,楼梯下、锅灶旁、茅坑边都安过家,吃的也是农村里常见的米糠、番薯藤。那时农村里菜油不多,更没有什么色拉油,我的板油农户要吃一年呢。农户都把养我作为主要副业,不仅给他们增加收入,改善伙食,而且我拉的大小便还是他们种粮的主要肥料。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我开始受到“老外们”的冲击和排挤。从国外引进的猪种,一天可长肉0.5公斤,饲养上百天就能卖钱,经改良后,瘦肉率大为提高,受到农家青睐。而我的生长速度慢,从出生长到70公斤大约需要10个月,商品猪出栏率和出肉率都比较低。因此,在一些世界名猪如“大约克”、“长白”、“杜洛克”等大量进入我省后,我的地位一落千丈,数量锐减,最少时只有63头,公猪只有5头,面临绝种危险。好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比较重视我,保种选育总算有人管了,对我还挺照顾的。
  早在1953年,国家就拨专款建立了金华种猪场,为我的选育提高创造了良好条件;上世纪六十年代,省农业厅协同金华农业部门开展了金华猪的提纯复壮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1979年,我又被列为中国主要地方猪种种质特性研究课题的10个猪种之一,对我作了生物学特性、经济特性和遗传特性等的现代水平的系统研究。
  1980年以后,省农业厅、科技厅加强了对金华猪保种及其种质特性研究的投入,省农科院畜牧所、金华市畜牧兽医局等单位多次立项进行研究,为我的保种及开发工作做了大量工作,使我的状况逐渐好转起来。
  根据2006年底调查,我家族里的总存栏数已超过1.1万头,其中优秀的猪爸爸75头,猪妈妈4000多头,比最少时状况有了很大改变。现在,我的三个祖系分别安家在浙江加华种猪有限公司、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种猪场和东阳良种场。
  最近,搞网络的丁磊放出话来,准备在金华投资建设养殖场养我,他的助理这两天还来金华考察了一次,我不由得一阵欣喜。我的特点是肥瘦适度、肉质细嫩,专家们都认为我的出路在高端市场,必须采用精细化、现代化的养殖模式,加大对高端市场的开发。现在,人们吃我肉时津津有味,对我的身价却不那么关注,与其他猪没有多大区别。市场上的本鸡价格是家鸡的好
  几倍,买的人还蛮多,而且是越贵的,卖得越好。
  可我的命现在还不如鸡,我也渴望把我嫁到杭
  州、上海,甚至国外去,或许远嫁后,我的身价也
  能上去了。
  最近,发生了件令我开心的事。农业部和
  省农业厅等单位出台了《金华猪种质资源保护
  开发实施方案》,预计总投资3165万元,用于我
  的保种场基础设施建设和保种技术研究等工作,扩大3个保种场,使存栏种猪数量达到800头,还计划以开发促保种,重点开发优质金华火腿、金华猪绿色风味猪肉、烤乳猪等产品,提高产品档次,满足中、高端消费层次对优质猪肉及制品的需求。
  有这么多上级领导的重视和关心,还有这么多充满前景的具体措施,我对家族兴旺充满希望,更对我的明天充满期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