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浙江农业辉煌60年

浙江畜牧业60年掠影

  金华两头乌的复兴,可以说是我省畜牧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畜牧业发展方面,我省不仅在种质资源保护上取得了空前突破,生猪、家禽、蜂业等产业都得到了长足发展。
  据统计,2008年年末,我省生猪存栏量为1161.9万头,畜牧业产值418.86亿元,分别比1949年增加近8倍和266倍;家禽存栏12695.58万羽,是1949年的8.5倍;奶牛存栏7.2万头;羊存栏178万只,其中,湖羊存栏97万只,是1949年的1.61倍;出口蜂产品8561.6吨,创汇3684.6万美元,出口额全国领先。
  纵观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省畜牧产业的发展史,其实是一部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史,畜牧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断协调发展的改革史,也是一部畜牧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创新史。
  60年来,我省畜牧业发展,大致走过了五个阶段:
1949-1957年
恢复阶段:
  新中国成立时,我省畜牧业处于崩溃边缘。为切实保障粮食和猪肉等主要农产品的供给,解决城乡居民温饱问题,省政府颁布了保护和奖励繁殖耕畜等政策法规,开展耕畜贷款,支持畜牧业生产。
1958-1978年
曲折中缓慢发展阶段:
  1958年,在“一大二公”和“大跃进”思想影响下,我省也大办集体牧场,推行“公养为主、私养为辅”模式,把社员养殖的猪羊鸡集中归社队所有,结果大多数牧场亏损,畜牧业生产迅速下滑。1961年,畜牧业政策调整为“公养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农民养殖积极性逐步调动。1966年“文化革命”开始,私养畜禽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来批判,畜牧业再次遭受重创,直至1969年“抓革命、促生产”期间才得到稳定。这20年,我省畜牧业生产艰难前行。
1979-1997年
市场化畜牧业基本建立阶段:
  1979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吹拂下,我省畜牧业发展进入了以改革促发展、构建市场化机制的新阶段,在养殖数量增长的同时,品种改良及畜产品品质也开始得到重视。
1998-2004年
以发展规模养殖为主的效益牧业阶段:
  1998年后,我省加快了建设现代农业的进程,畜牧业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向前迈进。2002年,全省开始实施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畜牧业“西进东扩”发展战略。
2005年至今
以农牧结合、生态安全为目标的现代畜牧业发展阶段:
  2004年,省农业厅召开了全省现代畜牧业暨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现场会,在全国首次明确提出推进生态化养殖,推广种养结合等生态循环技术和发展模式。2008年,省政府召开首次全省生态畜牧业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农牧结合生态畜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我省畜牧业由此进入了以农牧结合生态化建设为主的新阶段。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