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人物写真

外来“渔夫”很吃香

——记湖州市农业局农村工作指导员朱强

  •   通讯员 汪小敏 实习生 方园
      前不久,在湖州南浔区菱湖镇费家埭村发生了一件“抢人”事情:两位村民各自抢拉一位叫朱强的人,都想把他拉到自己家里吃饭。“他在我们这可吃香了,水产养殖上的事他都懂!”三年前,当朱强被下派到费家埭村当驻村工作指导员时,村里人都称呼朱强为“领导”、“朱工”,后来,村民们把这位来自湖州市农业局下属单位水产技术推广站的工程师当做了村里人,“人么又黑又瘦,袖口上总有股塘水的腥味,说他是我们村的渔民,连鱼贩们都信。”村民说。
      费家埭村是南浔区的重点渔业村,原有鱼塘面积1600多亩,全村80%以上的劳动力从事水产养殖业,渔业经济占全村农业产值70%以上,在计划经济时代,该村以生产四大家鱼的鱼苗为主,远近闻名,也着实红过一阵子。“后来,别人都改养虾、甲鱼之类,我们村就跟不上了”村民们说,随着特种水产养殖业的兴起,费家埭村的渔业生产没有及时转变发展思路,开始下坡路,与周边“后起之秀”的渔业村拉开了很大距离。
      2007年,30多岁的朱强一进村,头一件事就是改造费家埭的“老把式”鱼塘。他积极宣传老鱼塘改造政策,鼓动村民开展标准鱼塘建设,并专门请来负责老鱼塘改造的同事,到现场帮助规划,还从湖州市政府申请来每亩1200-1500元的补贴。不到2年时间就把村里4000亩“老把式”变成了标准鱼塘。
      然而,村里生产的硬件条件好了,可农民还是不赚钱。经过一个月的走访、调研和分析,朱强发现费家埭村的老百姓对发展渔业生产最缺的是技术、信息和经营现代农业的理念。于是,朱强找来其他村干部秉烛夜谈,决定做3件事,即成立水产养殖合作社、申报无公害水产品基地、推行渔业生产标准,从而提升当地农业产业实力。
      对于成立水产养殖合作社,其实,村两委班子早有这想法,但他们对合作社如何申办和运作不甚了解,所以一直没敢动。朱强一提出“建全村第一家水产专业合作社”,村班子一致叫好,因为在他们看来,朱强这个城里干部懂得多、有能耐,他带头,大家心里才有底。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费家埭鱼桑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全村200多户养殖户成为社员,就连在省外“撒网”的村民在得知消息后,连夜回乡要求入社。合作社解决了该村渔业过去在技术、销售等关键环节上的困难,农民水产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村里人为了感谢朱强,破天荒地邀请他这个外来人入社,一起分享致富果。后来,朱强又为村里申报了第一个无公害水产品基地,第一次推行了渔业生产标准化,把费家埭村的渔业生产引向了一条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之路。
      已在费家埭村当了两任农村工作指导员的朱强对驻村工作也感慨良多,他说,农村工作指导员的任期很短,在村里的实际工作时间非常有限。农村工作又十分繁杂,像农业园区建设、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等都是大工程,如果指导员要参与村里的每项工作,既不实际也无必要,“我的想法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在某些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而不是面面俱到。”现在只要有空,朱强就会去村民的养殖场转转,和他们进行技术交流,纠正他们在生产中的一些错误做法,并把自己的技术倾囊相授。“小朱是合作社的一员,也是村里的免费技术指导员,他就是我们村里人!”如今,村民们总是亲切地称呼这位外来的“渔夫”为“小朱”。
    朱强(右二)帮助养殖户检查鱼塘内加州鲈鱼是否携带寄生虫。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