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道德法制

借烟花生意之名,非法集资两亿多元

村民眼中的“企业家”现出了原形

  在村民眼里,他是个成功的企业家;在朋友眼里,他是个阔绰的老大哥。在众人艳羡的目光和自身虚荣心的作用下,他耍起了种种诈骗手段。
生意失利后向他人集资
  今年40岁的郑伯昌是台州市黄岩区北洋镇人。他原是个跑运输的司机,2003年,他开始做烟花爆竹生意。因几笔生意下来,资金周转不过来。到2006年上半年,他已欠下几十万元债务。
  为了还债,郑伯昌产生了借烟花生意向他人集资的念头。2006年,他开始对外宣称自己做烟花生意利润很高,承诺如果合伙投资一期(20天至2个月不等)就有10%到20%的利润。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村里不少人动心了,纷纷把钱借给郑伯昌。
  2008年初,郑伯昌通过朋友认识了梁某。一次闲聊中,郑伯昌了解到梁某的父亲住院正需要一大笔钱,经过郑伯昌的一番鼓动后,梁某把30万元交给他。一个月后,郑伯昌把“赚到”的5万元连同本金送到梁某家。2008年9月,梁某又投入了55万元。
所有的投资者都白送烟花
  除了“利息”诱惑外,郑伯昌还有一招“撒手锏”——制造舆论氛围。郑伯昌逢人便说自己开办的烟花爆竹公司很赚钱。为了使别人相信,2008年,郑伯昌特地买了几车鞭炮和烟花运回村里。朋友杨某的儿子结婚,郑伯昌又运了一车烟花送给他。逢年过节,只要在他这里“投资”生意的,郑伯昌全部无偿送人烟花。
  为了把戏演得更加逼真,郑伯昌偶尔会带着身边几个大的“投资人”去湖南、江西等地的烟花厂“谈生意”。
一群朋友推波助澜
  郑伯昌之所以能骗到这么多钱,除了诈骗手段高明,还离不开身边的一群朋友,正是徐世忠、杨从华等7人的推波助澜,使得郑伯昌的谎言越说越真。目前,这7人已被另案处理。
  现年45岁的徐世忠是一位农民。从2005年开始,徐世忠将几万元钱交给郑伯昌,郑伯昌每期都很准时地送来利息。“这钱投得越多,赚的利息岂不更多?只可惜自己身边就这么些钱……”此时,他脑海里冒出了动员别人集资,自己赚利息差的想法。
  2008年10月,徐世忠说动了朋友何某投入10万元,游说吴某投入了20万元。就这样,从2007年至2009年6月间,他游说他人累计将700多万元资金投给郑伯昌。
  和徐世忠一样,杨从华也向10多名被害人变相吸收存款达1330多万元,杨从华从中获利105.7万元。
“企业家”落网
  郑伯昌的谎话越编越大,欠债的窟窿越来越大,到后来,谁催债催得紧一点,他就把钱先支付给谁。
  去年6月,郑伯昌落网。经查,郑伯昌共向40多人非法集资2.03亿元,其中340多万非法集资款用于购置个人房产、名牌手表、名车及个人娱乐消费等,其余的是用后笔集资款归还前笔集资款的本金和利息,至案发,郑伯昌的个人账户上仅有现金16万元,有近3800万元无法归还。
  目前,郑伯昌一案已被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陈静)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