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葛勇进 通讯员 方炳南 金成舟
省委在《关于推进生态
文明建设的决定》中提出要因地制
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形成多样化、规
范化的农村污水治理体系,着力提高城乡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居民的宜居条件,大力创建生态文明村,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作为我省经济大市的义乌市,早在2003年就率先在国内实施《义乌市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坚持用生态文明、和谐的发展理念,开展农村生活污水一体化治理,全力建设绿色生态家园,不仅提高了环境质量,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而且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如今,村里的为池塘又可游泳了,小溪里的鱼又回来了。近
日,由义乌市农村能源办组织实施的《义乌市农村
生活污水一体化治理技术应用与推广》项目获
得了2009年度浙江省农业丰收奖一等
奖。请看——
义乌市农村常住人口有50多万,每年产生约6000余万吨生活污水。过去,这些生活污水大都未经处理就直排到江河湖泊,造成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导致农村居住环境恶化。如今,这种落后的状况得到了改变,从2003年开始,义乌市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水一体化治理,截至目前,全市732个行政村中有330个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其中170个村统一纳入污水处理厂,160个村采用厌氧净化池处理,平均纳污率达90%以上,同时建成50多个污水处理示范点,建设厌氧净化池容积5.3万立方米,年可处理生活污水1536.7万吨,农村受益人口达42.1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近80%。
昔日污水横流 今日清泉汩汩
华溪村,是义乌市廿三里街道的一个大村,全村本地人口加上外来暂住人员有4550多人。2008年7月,村里投资了300余万元,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内雨污管网分流。全村1000多户农户全部完成了改厨改厕,将洗涤、厨房、厕所等生活污水全部接入村里的污水管道,流到村旁的一只容积达1500立方米的厌氧净化池,经格栅过滤、沉淀、厌氧净化等处理后,污水成了合格的清水,再通过沟渠排出。
日前,记者来到该村采访,只见村道两旁满是碧绿的树木,一条条整洁的水泥路遍布全村,村前的溪水清澈见底。走进农户家里,记者发现每家每户都用上了现代的抽水马桶。据村主任虞立志介绍,马桶的下水道与村里的污水排放管道相连,最后都汇集到了村里的污水处理池。这些污水经净化处理后,通过检测,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水标准后再排放。“你别看现在村庄这么漂亮,河道里的水都很干净,以前这时都很脏的!”回忆往昔,虞立志感慨万分。他说,以前村民的生活垃圾随处乱扔,生活污水随地排放,村庄环境又脏又乱。每到夏天,蚊蝇成群,臭气冲天,村民怨声载道。
如今,通过治理,昔日臭味熏天的生活污水变成了一汩汩清泉,排入河道溪谷中,池塘、小溪的水清澈了,阴沟没有了,露天便池也消失了,村民们的房前屋后也变得干净了。
和华溪村一样,义乌市已有330个村通过生活污水治理,村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据了解,截至2010年6月底,义乌市投入2.03亿元,建造生活污水厌氧净化池5.3万立方米,完成了330个行政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年可处理生活污水1536.7万吨,全市42.1万人受益,占全市农村人口的近80%。
创新治理模式 找回美丽家园
农村生活污水是指人类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污水,主要以厨房用水、洗涤用水和冲厕用水为主,约占农村生活用水量的85%。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氮、硫和磷含量高,同时还含有病原菌、病毒和寄生虫卵,在厌氧细菌作用下,易生恶臭物质,现已成为污染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据了解,上个世纪70年代,农村里粪便当肥料,洗涤剂等化学用品用得很少,农村基本还没有生活污水问题。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走高,种田下地的人逐年减少,也很少把粪便当肥料了,而各种像洗衣粉、洗洁精等化学洗涤剂的使用日益增多,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开始增多。而与此脱节的是,人们对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却知之甚少,于是农村臭水沟多了,原本干净的池塘不能游泳了,清澈的小溪也不见了。义乌农村也出现“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现象。
到本世纪初,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关注生活环境,要求治理生活污水、改善环境的意愿强烈。早在2003年,义乌市在全国率先制定并实施《义乌市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在相继完成农村垃圾处理一体化、供水一体化改造后,着手治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问题,为创建生态城市打基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是义乌市治理生活污水遵循的重要原则。”义乌市农能办负责人介绍说,生活污水治理事关百姓切身利益,面对这一重大民生问题,义乌市农能办详尽调查了全市农村的生活污水排放现状、污水处理厂分布状况等,科学制定治理规划。同时在全市13个镇街选取了91个污水样本,测定生活污水的COD浓度,以科学设置治理模式,并组织实施。
在治理方式上,义乌市主要采取建集中式纳管处理厂和分散处理两种不同处理方式。按照城乡或区域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要求,将临近处理厂的387个村庄统筹铺设村庄污水处理管网,将生活污水纳入处理厂统一处理;对于居住布局分散和地形复杂的村庄,采用分户或联户建设厌氧净化池方式,实行分散处理,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小集中小处理”。
巨资支持又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供了坚强的保障。近年来,义乌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拔出巨资支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据统计,在已完成治理的330个村庄中,义乌市财政补助资金达2亿余元,重点用于改造排污设施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根据规划,到2012年,义乌全市所有的行政村都将完成生活污水治理。届时,一个天蓝水清、生态文明的美丽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
治污管网物业管理 确保农村清水长流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一项持久性工程,确保长效运行才是关键。有些村庄刚开始治理生活污水时干劲十足,等工程一完工,便以为万事大吉,对厌氧净化池、雨污管道等设施疏于管理,时间一久,这些处理系统的治污效能降低,排出的水质又变成了原样。
如何让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保持正常运转,发挥出最大效能,确保清水长流。
据了解,在厌氧净化池中,污泥沉淀池一般每1-2年需清池一次,厌氧区内弹性填料需3-5年更换或清洗一次,同时需返回10%以上的厌气区残渣料液,以作发酵菌接种之用。
由于厌氧净化池维护具有专业性强、危险性大的特点,义乌市创新后续服务机制,将城市中的物业管理引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维护中,即将一个村或一个片区,甚至一个镇区的污水管网、厌氧净化池维护管理与村庄绿化、环卫保洁等工程打包,交给物业公司负责管理,同时明确污水管网的维护内容,以保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长效运行。
同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通过科学测算,按农村人口多少,确定污水管网和厌氧池日常维护收费标准:村庄人口在500人以下的,每村每年2000元;501-1000人的,每村每年3000元,1001-2000人的,每村每年4000元;2001人以上的,每村每年5000元。
据悉,这一创新做法,不仅在我省是首例,在国内也属首创。
与此同时,每年春、夏、冬三季,义乌市有关部门对13个镇街的20个村,抽检生活污水进、出水质指标。去年,抽检结果表明,除氨氮和总磷外,其余指标全部达国家一级排放水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