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综合新闻

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省农业厅厅长孙景淼谈生态文明建设
本报记者
袁卫
  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深刻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内涵实质、目标要求和主要任务。从《决定》提出的任务和要求看,农业无疑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那么,我省农业部门将采取哪些措施,又将对现代农业发展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记者日前走访了省农业厅厅长孙景淼。
  记者:浙江人多地少,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明显,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和要求,农业部门的抓手是什么?
  孙景淼:生态文明是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升华。省委在我省现代化事业进入新阶段,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决策部署,标志着我省发展理念的重大革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必将对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产生深远影响。农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本身具有涵养生态、保护环境、调节气候等功能,是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综合体。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省高效生态农业迈出坚实步伐,许多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但片面追求数量面积增长、依靠资源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生产方式有待加快转变,迫切需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总结近年来各地的实践经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按照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利用资源化、环境影响无害化的要求,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结构,是一条现实而有效的路径,有助于突破资源瓶颈制约、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再创浙江农业新优势。
  记者:我省生态循环农业已经处在了起步阶段,在下一步发展过程中,有没有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孙景淼:我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已形成了一批有效的技术模式和典型样板,但总体上仍处于点上示范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政策扶持。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进程中,要正确把握好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因地制宜与分类发展、点面结合与统筹推进、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关系。在工作实践中,要坚持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两区”建设为主平台,以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环境影响无害化为主线,以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示范区、示范企业、示范项目为载体,以点带面扎实推进,着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循环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记者:生态循环农业涉及农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我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是什么?
  孙景淼:生态循环农业需要从产业布局、要素组合、技术运用,到生产模式、经营方式、管理机制等众多方面采取措施,进一步促进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改良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要坚持以发展生态高效的精品农业为方向,着力在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集约节约利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推行农业清洁化生产、推广环境友好高效农作制度、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下功夫。重点是实施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农业设施改造提升工程、节约型农业技术示范工程和废弃物综合利用促进工程等“四项工程”。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记者:我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具体目标有哪些?
  孙景淼:我们要力争通过5年努力,让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初步建立起符合生态循环农业要求的产业体系、生产方式和运行机制,使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15年,全省要创建20个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100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00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500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氮肥使用量减少5%,化肥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率达到80%以上;化学农药使用量比减少10%,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面达到80%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规范化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基地面积达1500万亩以上;农作物秸秆、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80%和97%,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70%以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