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专题报道

农业废料,在平湖农民手中变成宝

  见习记者 陈鎏琰
  近日,记者在平湖市新仓镇杨盛村的液化气供应站点看到,前来换煤气瓶的村民排起了长队。“虽然一瓶煤气要70多元,但自家的稻草更值钱,用来烧饭太可惜了。”正在排队等侯的村民吴阿奎笑着说。如今,你只要到平湖走一走就会发现,稻草就地焚烧、蘑菇废料随处堆积的现象已明显减少。据了解,平湖市拿出过半农田——在5个重点镇、街道的237.7平方公里的田地上,建起农业循环经济实验园区,实现了各类农业废料的资源化利用。通过循环利用,平湖市每年可消化10.5万吨农业废料,降本增效46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50元。
稻草出蘑菇
  为何稻草身价一路走高?在杨盛村村民胡海根家里,老胡指着家门口的稻草笑呵呵地解释道,稻草是种蘑菇最重要的原材料,用稻草种蘑菇产量高、质量好,去年他家种了6000平方尺蘑菇,收入近5万元。假如用作燃料,1亩地的稻草顶多能供一个四口之家烧一个月的饭菜,但用来种蘑菇就能产生上千元的效益;而一瓶煤气却能做两个月的饭菜,做饭用煤气、留着稻草种蘑菇更合算。
  平湖市农经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平湖是我省著名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年种植水稻面积在35万亩左右,年产出稻草17.5万吨左右。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平湖市通过发展蘑菇等草腐型食用菌生产,使大量的稻草成了蘑菇种植的优质培养料。按2009年全市蘑菇种植面积1500万平方尺、每万平方尺投入稻草35吨测算,一年可消耗稻草5.25万吨,约占全市稻草总量的35%左右。蘑菇生产的发展,不仅带动了该市约13万亩水稻稻草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减少其大量焚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影响,而且使水稻种植户每年直接增收1500多万元。
蘑菇废料种芦笋
  前几天,新埭镇的农业大户盛保龙正在给他的15亩芦笋施肥。他告诉记者,这些肥料用下去,不仅芦笋的产量会提高不少,而且芦笋也比一般的显得肥嫩、口感好。据了解,盛保龙给芦笋施的肥料并不是买来的,而是从他自家的蘑菇基地中清理出来的废料。以前,这些废料只能扔掉,现在却成了种植芦笋的宝贝。“这些废料可大有用处。”平湖市农经局经作站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一种天然的有机肥料,富含菌丝蛋白,而且磷、氮、钾等成分的含量也很高。经过试验,施了这种肥料的芦笋,亩产量比普通的要提高20%以上。
  “按目前全市1500万平方尺蘑菇、每万平方尺产生30吨废料测算,全市每年产生的蘑菇废料量多达4万余吨,如果任其随意丢弃,不仅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而且易造成蘑菇病虫害的传播与蔓延,威胁蘑菇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市农经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了推动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平湖市还对食用菌、蔬菜等新兴产业给予每亩50元至300元不等的补贴,并推出了“稻-菇-稻”、“稻-菇-蔬菜、西瓜”等10多种循环种养模式。同时,还专门推出了中介服务——各乡镇农技部门当“红娘”,为农业废料找“婆家”。在新仓镇农技水利服务中心,记者看到一份废料应用对接清单,上面详细记录着几百户蘑菇、果蔬种植大户的名字,他们的蘑菇废料供需情况、流向以及联系电话一目了然。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全镇100多万平方尺的蘑菇废料,现在都找到了“婆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