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专题报道

高效生态农业,宁海农民点子特别多

  见习记者 陈鎏琰 图/文
  果蔬园废弃的枝叶,成为养殖场的饲料;畜禽粪便和打碎的秸秆混合,制成有机肥还田;畜禽尿液通过集中发酵变成沼气,免费供应给周边农户烧火做饭;留下的沼液通过管道又流进果蔬园肥田,或者进鱼塘养鱼……这幅理想中的生态循环农业景象,已成为宁海县东海岸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立体循环”农业模式的真实写照。
  在这片近10万亩的农田里,集中了水稻、柑橘、西瓜、西兰花、牧业、海水养殖等多种产业,尤其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看似分散的产业之间,却都是相互依存,一环扣一环。
有机肥“喂出”高价水果
  7月,烈日炎炎,园区内更是热火朝天。记者在金龙浦合作社550亩果蔬基地里看到,这里出产的农产品全部戴上了“有机食品”的桂冠。“我们这里的水果,价格要比普通的水果高出两倍以上。像这种‘冰淇淋西瓜’,每只可以卖到100元。还有网纹甜瓜,每只一公斤多,却能卖50元钱一个。”合作社社长尤宏伟自豪地说。
  这么好的水果是怎么种出来的呢?一打听,原来它们是“吃”有机肥长大的,而这些有机肥就来自于合作社1500米外的海联牧业——一家拥有1.5万头猪规模的养猪场。
  说起海联牧业,宁海县农业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几年前刚建成的时候,因为猪粪污染遭到过周边农民的强烈抵制。“不过,这种局面到了2005年后有了改观,根据政府制定的农业循环经济规划,我们有目的地引导养猪场采用了排泄物的干湿分离技术,同时又引进了一个有机肥加工企业,专门负责将粪便‘变废为宝’。”
  据介绍,有机肥加工企业先将猪粪进行粗加工,再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特点,“量身定制”制成配方肥。尿液通过一根管道进入金龙浦合作社里一个400立方米的贮存池进行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合作社食堂的燃料,沼液成了湿肥。
  从管道铺设到买灌溉机器,金龙浦合作社投入了180多万元,这样的大手笔是不是划算呢?尤宏伟告诉记者,他们现在种西瓜,在下苗之前会先用一遍肥,然后只要在生长过程中通过管道追两次肥就够了,沼液是完全免费的,还省了不少人工。“更关键的是,这样种出来的水果品质好,价格卖得高,销路根本不用愁。”
秸秆变成“无烟煤”
“以前,每当看见秸秆燃烧的滚滚黑烟,我就感觉很不舒服,一直琢磨是不是能把它也利用一下。”绿丰生态有机肥厂总经理鲍英辉陪记者走在田埂上说道。
  结果,还真给鲍英辉想出了法子。2008年开始,他让村里的干部发布了一个消息:地里晒干的秸秆、瓜藤、柑橘废枝,他2角钱一公斤回收。秸秆还能换钱,这可把老百姓乐坏了,原本准备烧掉的废料全搬了来。鲍英辉也不含糊,来什么收什么,一口气收了几十万元的“货”,小山似地堆在厂里的空地上。
  厂里的员工不理解,这老板是在干赔本的买卖?不过鲍英辉心里却明白得很:“我做有机肥,用来和粪便混合的料本来就要买,过去我到外地买专用米糠,每吨600块钱,如果改用这些秸秆的碎末混合,自己买台打碎机,成本每吨不到400元。”
  鲍英辉还寻思着用这些碎末种蘑菇、芦笋,自己先搞试验、做示范。“等我成功了,再引导别的农民,用碎末种蔬菜,用我配好的有机肥施肥。”到了2009年,鲍英辉的秸秆回收中心建起来了,年处理能力8万吨,总投资近650万元。因为这个项目弥补了秸秆回收利用的一个空白,宁波市为此配套了205万元的资金,县里又配套了120多万。
  成功并没有让鲍英辉停下发展的脚步,他渐渐发现,自己的有机肥生产并不能完全消耗掉这些秸秆,还得另辟蹊径。一次偶然的机会,鲍英辉了解到北京有一种设备,可把秸秆粉碎压制成为秸秆煤,这种“煤”烧起来热量不差,且不产生烟尘和二氧化硫,绝对是一种生态环保“煤”。
  说干就干!去年,鲍英辉又投资80万元引进秸秆煤制造设备。“秸秆煤去年投放市场后,销量一直不错,每吨能卖到700元。”鲍英辉还告诉记者,自己制造有机肥的一个步骤需要烧煤,以前,每吨有机肥光烧煤要71块钱,而用上了自己的秸秆煤,每吨有机肥在燃料上的费用降到了37块钱,差不多节省了近一半的钱,这事可让鲍英辉得意了好久。
  眼下,鲍英辉又在琢磨将这种秸秆煤小型化,使之更容易燃烧,从而进入更多的普通家庭。“只要把农民引到正确发展生态农业的路子上,他们的好点子绝对一个接着一个!”宁海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