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们看靛青,就像看普通的青草一样不起眼。没想到,成立了合作社之后,靛青成了产业,还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说起即将竣工的蓝夹缬博物馆,瑞安市马屿镇净水村村民老陈一连说了好几个“没想到”。
“靛青在我国有3000多年的采用历史,20世纪后,受化学燃料的影响,靛青的产量直线下降,目前属于濒危状态。”马屿镇净水村村支书王河生拿起一块精致的蓝印花布说,他的祖上曾从事靛青种植、染炼,他对靛青有着不一样的情感,10多年前,他就想通过自己的行动拯救靛青,但是单个农民势单力薄、周围人又对此不了解,怎么发展这么大的产业?王河生跑遍了全国各地,查看靛青市场,深入学习靛青文化。
不久后,马屿靛青合作社成立,合作社吸收周边的农户作为社员,与他们签订靛青定种定购协议,将种苗出售给社员,等社员田里的靛青长成后,由合作社全部予以收购。
统一收购保证了农民利益,靛青每亩产值在6000元以上,净收入每亩达5000元。150多户农民加入合作社,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目前,该合作社的靛青种植面积达500多亩,是全国最大的靛青种苗基地之一,靛青总产值达100万元。
为了保护农民利益,合作社对收购的靛青叶和茎进行初步的加工,一种含量较高的靛青加工品甚至能卖到每吨20万元左右,合作社还经常对社员进行靛青种植培训。
紧接着,合作社自筹资金在马屿镇净水村创办了蓝夹缬博物馆,这也是全国首个由农民合作社投资建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该馆规范地展示了蓝夹缬、靛青染料从远古到近代的进化和演变过程,还展示了制作器具、成品蓝印花布以及扎染、夹缬、蜡染等工艺,预计近期将对外开放。“只有得到大众的认同,共同关怀,传统文化才能得以生存,以更好地传承靛青的文化。”王河生说,建设蓝夹缬博物馆是为了更加直观地体现合作社文化,同时通过展示让这段传统历史文化再现民间。
通过合作社的努力,靛青在瑞安市形了成产业。“靛青染料炼制技艺”于去年6月份被列为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于今年被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夏盈瑜 苏立胜/文 许日尤/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