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低碳新风吹进了农家

  本报记者 陈鎏琰 实习生 吴成阳
  如今,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一股低碳新风正迅速吹进乡村、吹进农家,利用太阳能、风能、沼气等新型能源的环保节能产品,越来越受到农民朋友的欢迎。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浙江农民不但是低碳新生活的实践者和创造者,还成了低碳新生活的倡导者和引领者。
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用沼气烧饭、用环保电动车出行……
农民过上低碳新生活
  “下地回来,打开热水器洗个澡可舒服了。”温岭市坞根镇洋呈村村民童喜增指着太阳能热水器高兴地说,太阳能热水器节能环保、安全舒适,既能满足洗浴需求,又能提供生活用热水。洋呈村全村都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村民不耗电、不花钱,就享受到了方便、舒适、洁净的生活。
  “除了太阳能热水器,村里还在主要路段安装了风光互补路灯。”洋呈村村支书林宗喜指着村里一排排整齐的路灯说,“这种风光互补路灯,阴雨天和夜间利用风能,无风晴朗白天利用太阳能,还配备储能蓄电池,任何情况下都能正常照明。”
  除了太阳能、风能,让不少地方农民过上低碳生活的还有一样宝贝,那就是沼气。仙居县埠头镇徐庄村村民邵玉仙家不仅年出栏生猪50余头,她还将猪粪尿变废为宝,制成沼气烧火做饭。她说:“沼气不仅可以煮饭,而且沼液、沼渣也是宝,施到果园里,比化肥强得多。”2009年,邵玉仙家因此增收了近5000元。
  出行上,浙江农民也积极选择低碳方式。诸暨市街亭镇周村村民周祥生今年初买了辆环保电动自行车,干农活、走亲戚、赶集市都用上了它,现在又买了一辆给妻子。他喜滋滋地说:“将摩托车换成电动车,是我低碳生活方式的开始,天天骑每月才用了10元钱电费。”据了解,目前街亭镇95%以上的村都通了水泥路,道路硬化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很大便利,也给电动车进村入户创造了条件。
  生活污水循环利用、秸秆杂草“变身”日用品、简易材料制成电瓶犁……
农民引领低碳新潮流
近日,温州市龙湾区三郎桥村村民黄小军家里经常聚满了村民,大家争相来看的就是他新发明的生活污水循环和再利用装置。黄小军告诉记者,该装置能将楼上用户的洗脸、洗澡用水收集在水箱中,供楼下用户冲厕使用,多余的水则从溢水管流入主下水道,达到循环利用、节约用水的目的。
  “现在住楼房的人多了,如果让生活污水循环利用起来,不仅可以让大家省下一笔水费,也节约了水资源。”2006年,黄小军在网上发现有人发明了一种污水利用装置,这激发了他的灵感,他在家里一次次地拆装试验,终于在今年研制成功了这套生活污水循环和再利用装置。
  专家对这装置进行现场测试和鉴定后认为:该装置日均每户可以节水50升,年节水可达18.25吨,节水效果相当明显。
  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浙江农民开始引领低碳新潮流。近日落下帷幕的第二届浙江农民创富大赛中,农民表现出来的创造力令人折服,一件件低碳“宝贝”在引起众多喝彩的同时,也带动了低碳新潮流。
  龙游县农民朱秀刚的参赛项目是“植物纤维材料和制品”,他将秸秆、有害植物杂草和木屑等农林产品固体废弃物作为原料,制成了各种日用产品。
  “这是木屑做的泡沫包装品”,“这是用杂草做的生物塑料注塑产品。”在朱秀刚办公室的橱柜上,摆满了各类生物塑料粒子制品,他一边指着这些“宝贝”一边向记者介绍,这些产品均属于“生物全降解热塑性材料”的范畴,可自然降解或回收利用,“农村常见的有害植物‘一枝黄花’、水葫芦等也都可以用做原料。”
  朱秀刚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他的生物塑料粒子系列产品可替代部分塑料和其它领域材料,不但生态低碳,经济前景也十分诱人。眼下,朱秀刚正加快发展自己的“草宝”公司,争取规模化生产这些产品,力争把这一低碳环保产业做强做大。
  磐安县农民陈亮发明的将农村废弃物转化为燃料的生物质气化炉,金华金东区农民姜旭恒用简易材料制成的电瓶犁等“低碳发明”都受到了大家的肯定。“这些发明如果能够全面推广应用,必将成为我省农村低碳经济和生活发展的新潮流。”省农业厅相关专家表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