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文摘

陈光标:“裸捐”诠释财富含意

  “当你们来到以‘勤劳、智慧、善良’闻名于世的中国时,我在此郑重宣布:将做第一个响应并支持你们行动的中国企业家。在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将不是捐出一半财富,而是‘裸捐’——向慈善机构捐出自己的全部财产。”9月5日,陈光标在其公司网站上刊出《致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一封信》,作为对世界级富豪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即将在中国举办“慈善晚宴”的回应。此举一出,陈光标也再次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和人们的热议。
  为何当其他富豪在绞尽脑汁、考虑如何措辞婉拒晚宴时,陈光标却用“裸捐”将慈善进行到底?
战胜贫穷就得致富
  童年是最快乐幸福的时光。然而,对陈光标来说,则有着太多关于饥饿和贫穷的记忆。
  1968年7月,陈光标出生于江苏省泗洪县天岗湖乡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在陈光标两岁时,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因家庭极度贫困,先后饿死。这让陈光标对饥饿有了深深的恐惧。
  陈光标上小学时,一块多钱的书本费都是父母从东家两毛、西家三毛凑起来的。10岁那年的暑假,陈光标的父母无法再为上到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借到学费,打算让儿子辍学。
  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为了不辍学,小光标非常郑重地和父母谈了一次话:“我知道家里困难,但我想上学。如果我能在暑假赚够自己的学费,你们就让我上学好吗?”父母答应了。就这样,10岁的陈光标用自己稚嫩的双手开始了对财富的探索和追求。每天中午,他用两只小木桶从二三十米深的井中取水,再用小扁担挑到离家1公里的集镇上叫卖,一中午能挣二三毛钱,这点钱在今天看来可能非常不屑,而当时相当于村里一个成年人半天的工钱。一个暑假下来,陈光标赚了4元多钱。
  13岁那年的暑假,陈光标开始每天骑着自行车跑十几里路去卖冰棒。再后来他开始卖粮食:他将附近农户的余粮收购后,卖给粮管所赚取一点服务费。从开始的骑自行车贩粮到用拖拉机贩粮,从一天赚五六元到一天能挣三百多元,陈光标真切地感受到了勤劳致富所带给自己生活的巨大改变。17岁的陈光标成了全乡第一个“少年万元户”。
积累财富需要智慧
  童年的陈光标过早地体味了生活的艰辛,也过早地背负了生活的重担。苦涩、艰辛的生活也让他对财富充满了渴望,然而,挣钱致富的路并非一帆风顺。陈光标第一次同别人合伙做生意就掉入了对方的陷阱。
  一个偶然的机会,陈光标认识了一个做小商品生意的人,两人决定一起做棉鞋生意。陈光标非常信任对方,先行支付了3万元的货款,可等拿到货才发现全是伪劣产品,鞋底全是硬纸板糊的,一到雨天鞋底就全烂了。这次合作不仅没赚到一分钱,反而将他辛苦多年挣来的钱全赔了进去。
  上当受骗的陈光标没有一蹶不振。他重新做起了自己的老本行——贩粮。
  1991年,有着敏锐市场洞察力的陈光标找到医学专家,改进了一款当时很受市场欢迎的耳穴疾病探测仪。这款仪器后来被陈光标命名为“跨世纪家庭CT”,也就是这款仪器让陈光标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997年,他的第一家公司——南京金威利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此后,陈光标的事业渐入佳境。
  现在的陈光标致力于发展循环经济。他认为,自己现在所从事的再生资源利用工作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慈善。
  在商场闯荡多年,陈光标深知财富来之不易。他从不抽烟、很少喝酒,更不参与赌博,也不出入夜总会、歌舞厅等场所。一有闲暇,陈光标就看书学习。良好的读书习惯不仅支撑了他的事业,也让他的人生境界更为高远。
吃苦耐劳是真财富
  成功以后的陈光标总是尽力帮助他人,慷慨之举频出。在陈光标看来,财富是水,是身外之物。“如果有一杯水可以一个人喝,有一桶水可以存放在家里,要是有一条河就该与大家分享。”截至目前,他累计向社会捐赠款物13.4亿元,直接受益者超过70万人。
  他对慈善的钟情和痴迷,对荣誉的珍惜缘于他的“小红花”情结。小学时,陈光标用自己卖水挣得的4元钱为出不起钱的伙伴交了1.8元的课本费。为此,老师奖励了他一朵小红花,这让看重荣誉的陈光标开心不已。这是陈光标最早的一次善举,并从此体会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乐。也让他更加看重帮助他人所收获的荣誉。
  在“2008中国慈善排行榜”上,陈光标以1.81亿元的年度捐款额荣获“中国首善”称号。现在每个月,陈光标规定要把公司利润的一定比例捐献出去,因为在陈光标看来,“在巨富中死去是可耻的”。
  陈光标谈起“裸捐”时说,起初他并非想“裸捐”,而是打算给孩子和家人留下百分之五,而最终让他下定决心“裸捐”的还是孩子。“我在孩子身上看到了希望,他现在学习成绩不错,德智体各方面素质都很高,我觉得他只要继承我吃苦耐劳的精神,未来的路靠自己肯定没问题。”陈光标表示,自己虽然没有给孩子留下物质财富,但留给孩子的精神财富同样是无价之宝。
对话陈光标
  问:为什么您要以公开信这种高调的形式,来回应盖茨和巴菲特的晚宴邀请?您不担心被骂“作秀”吗?
  陈光标:我高调做慈善,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影响,带动更多的人一起来做慈善,把中国打造成为世界上最具爱心的慈善大国。
  问:有一种观点,将盖茨和巴菲特的慈善晚宴比作“鸿门宴”,还有人认为他们的“美式慈善”不符合中国国情,您怎样评价这种论调?
  陈光标:去年我曾接受盖茨先生邀请,在北京进行私人会晤,就慈善事业进行了交流;这次再商慈善事业,我感到非常高兴。我觉得做慈善并劝人向善,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盖茨和巴菲特不仅自己做捐赠,还发挥他们的影响力,带动更多人行动起来,我非常赞成他们的做法,我自己也一直是这么做的。
  问:听说一些富豪为了避免劝捐而谢绝赴宴,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陈光标:有人不理解盖茨和巴菲特他们,我觉得也是正常的。在西方国家,慈善事业已有200多年历史了,而我国的慈善事业才刚刚起步。因此,人们对慈善还有个逐步认知、认同、共同参与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讲,社会关注这次晚宴,本身就是个好事情,有利于推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问:近年来很多人遭遇了“诈捐门”,今后,社会大众可能会在道德层面给您更多挑剔的审视,您如何能够坦然应对这一切?
  陈光标:有句俗话叫“枪打出头鸟”。我认为,那是鸟飞得太低,所以枪才能打到它。我就不怕枪打出头鸟,因为我要以更高的慈善标准和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坚持守法经营、诚信做企业,所以我能飞得更高,做得更好。
  (据《法治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