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10日,是第26个教师节。然而,在许多教师眼里,如今的节日,似乎缺少些特别的味道。“这些年来,教师的工资、待遇都在提高,只是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关心少了,人情味淡了。”贵州遵义县第二中学的老师刘旭感慨道。今年46岁的刘旭回忆起上世纪八十年代头几届教师节,他说,当时一个班有40多个学生送明信片,厚厚一叠,拿回家细细读来,常常让人感动不已。那时候教师待遇不算太好,但却总能感到阵阵暖意。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送明信片的学生变少了,有些学生送一些鲜花、小礼物来感谢师恩。那时社会各界对教师都特别重视,学校里、街上,到处都有欢庆教师节的横幅,商店还会为教师专门打折。而进入新世纪后,教师节和别的日子唯一的不同是学校里“多发一点钱。”刘旭说,走在街上,也很难感觉到教师节的气氛。而学生们也只是发条短信,说一句教师节快乐。
贵州大学2009级研究生刘林记得,中学时,每到教师节,他都会给当天上课的老师送花和卡片,觉得这是个很重要的日子。读本科时,这种感觉就慢慢地淡了,只是偶尔会给喜欢的老师送张贺卡。而现在每到教师节,祝福基本通过发短信、邮件或者QQ来表达。
华中师范大学教师张继波认为,现在的学生,随着学历的提升,给老师送礼物的功利性越来越强,这与年龄和社会阅历有关,与不健康的社会风气也有关,归根结底还是教育的问题。张继波说:“尊敬师长,孝敬父母,是最基本的核心价值体系。而实际上,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天天喊素质,朝朝搞应试。进入大学后,教育社会化、产业化,硕士、博士阶段的教育行政化,都会影响学校最初的办学理念,从而造成了今天的‘人情淡如水,礼物贵如油’的奇怪现象。”
教育心理学家周正也说,这种现象是教育社会化、产业化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如果学校总是在向学生收取各种各样的费用,现在的孩子怎么可能像以前的孩子那样,把老师这个职业看得崇高无私?”
(据新华网 欧东衢 李惊亚/文2010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