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地里的蚯蚓给鸡喂食,再将鸡粪发酵后当作有机肥培肥土壤,台州市椒江区三甲街道的7位大学生“村官”,用科学、循环的理念,办起了一个生态养鸡场。带领大家一起创业的小组长陈海建坦言,搞这个养鸡场,是为将来卸任“村官”后寻求一条新的出路。
志同道合齐创业
陈海建目前担任三甲街道海丰村村支书助理,来自农村的他,对农村情有独钟。为了能圆做一名“村官”的梦想,陈海建离开了已经从事三年的教师岗位,于2007年通过考试成为椒江区第一批到岗的大学生“村官”。
当了三年“村官”后,陈海建有了新的想法:怎样才能在农村真正扎根下来?经过深思熟虑后,陈海建决定“试水”发展养鸡业,用实际行动开拓自己的农村发展之路。“经过一些日子的调查后,我发现在农村发展养殖业前景还是不错的。”陈海建将这个想法告诉了同为大学生“村官”的张斌,两人一拍即合,说干就干。
于是,两人便开始到处找寻适合养鸡的场地,并各自投入2500元原始资本,准备大干一番。很幸运,他们在三甲村找到了一块面积30多亩的闲置土地,同时还有一排原本村里用来养猪的小平房。更让他们欣喜的是,为鼓励他们创业,村里没有收取第一年的场地租借费。
“村官”“鸡倌”一肩挑
经过多方打听,陈海建在椒江区一江山岛找到了一户专门出售本地雏鸡的养殖户,并购进了首批1000只雏鸡。“我大学学的专业是体育,对养鸡其实一窍不通,为养好鸡,我就走访一些成功的养殖户,并上网查询,以此来学习养殖经验和养殖技术。”与此同时,陈海建和张斌还专门跑到当地农技站,向畜牧专家请教怎样让小鸡健康成长。在他们的精心照料下,首批雏鸡成活率达到96%,这让他们对养鸡场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目前,他们的养殖场里已经开始养殖第五批雏鸡,养殖总量达到5000多只。“公的主要用来销售,母的留着生蛋。”陈海建说。
看到自己的养鸡场逐步走上正轨,陈海建又动员附近的其他几位大学生“村官”加入到他的队伍中来,一来人多好办事,二来可以依靠大家的力量慢慢扩大养殖规模。目前,包括陈海建和张斌在内,共有7位大学生“村官”“入驻”养鸡场,人均投资1万元左右。他们还聘请了一位有养殖经验的老人负责技术指导。
创业艰难贵坚持
尽管养殖场已正常运行,但压在几位大学生“村官”肩上的担子并不轻。1979年出生的陈海建已娶妻生子,担任“村官”的收入也不高,如果养鸡场搞不好,费了心思不说,还要亏掉不少钱。“我家里从来没养过鸡鸭,一开始父母、妻子对我都不是很支持,但我还是坚持下来了。”
2008年开始担任大学生“村官”的陶璐怡,在加入养殖队伍时,也同样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我父母觉得作为一个女孩子,能有一份安定的工作就可以了,更何况是从未接触过的养鸡,总觉得不放心。”陶璐怡反复做父母的思想工作,其他几位“村官”也一起帮着分析,她父母才勉强答应。
随着小鸡一天天长大,几位“村官”的做法渐渐得到了认同。“现在街道领导也非常支持我们,我还希望将来这里可以作为大学生‘村官’的创业基地,只要有兴趣,我们很欢迎其他人加入。”陈海建说,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他们还打算走种养结合多元化发展道路,除了养鸡,还计划开挖水塘养鱼,发展特色生态农庄。
现在,村委会、养鸡场、家三点一线,构成了这些大学生“村官”独特的生活。每天除了忙村里的事务,只要得空,他们就会去养鸡场看看,观察、记录、消毒,每一样都做得一丝不苟,他们乐在其中。他们说,看到自己养的鸡一天天长大,那种欣喜和成就感便会油然而生。
(胡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