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平
为更好地建设新农村,解决新形势下农村发展的人才瓶颈,大学生“村官”应运而生。据统计,我省自2006年开始统一组织选聘大学生“村官”到现在,全省已累计选聘2.3万多人。随着最早一批大学生“村官”任期届满、面临新的人生抉择,怎样使一些怀着职业梦想进入农村,学有所用、干有所成的大学生“村官”能扎根农村,发挥更大作用,这个问题值得关注。
大学生“村官”大多走出校门不久,从人生发展阶段来说,一方面他们急需取得成绩,得到社会认可,以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去实现他们心中的职业理想,另一方面,他们又面临生活、婚姻、家庭等诸多方面的现实压力,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去支撑。
为了吸引、留住一部分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各级政府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财政出资发补助、进村“两委”班子、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报考研究生优惠、公务员考试加分甚至定向录取……这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能否取得更大的效果还有待实践检验。笔者认为,要想留住优秀的大学生“村官”,最好的方法还是创业。他的事业在这里,他的人自然也会在这里。
近年来,为帮助大学生“村官”创业基层、扎根农村,一些地方也想了不少办法。为解决大学生“村官”创业缺技能、不会创的问题,有的地方开设创业专题培训,在大学生“村官”群体中发放教育培训券;为解决大学生“村官”创业缺经验、不敢创的问题,有的地方邀请企业经营者特别是涉农企业业主担任“创业导师”;为解决大学生“村官”创业缺资金、不好创的问题,有的地方推出创业贷款,对自主创业、领办企业的大学生“村官”发放创业贷款卡。
最近一项调查显示,2010年任期将满的大学生“村官”,绝大多数期望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公务员招录岗位有限,如何避免大学生“村官”都去挤这座“独木桥”?更重要的是,如何让这些已有一定经验的大学生“村官”,能真正在建设新农村的舞台上一展才华,需要有一些切实有效的举措。
在笔者看来,鼓励、扶持大学生“村官”成功创业,除了用事业留住人才外,创业取得的每项成果,本身也是大学生“村官”能在农村舞台上更好地发挥作用的载体和平台。一个创业成功的大学生“村官”,很可能成为一个标杆,引领一方经济发展。
眼下就业压力大,将来或许会有更多的“天之骄子”走进农村,希望各地不但要招人有术,更要留人有方,为大学生“村官”创业创新提供更宽的舞台、更好的条件、更多的空间,真正让大学生“村官”能走得进、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