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小伙子刘传涛原本在一家大酒店当厨师。后来,他想自己开一家饭店,家人提出了反对意见:放弃高薪辞职,你是不是搞错了?刘传涛却说:“我就是要错一回。”话音刚落,刘传涛豁然开朗:饭店门干脆就叫“摸错门”!
说干就干,刘传涛立即辞职并在青岛租了一个200多平方米的店面装修起来。他叫人树立了一面文化墙,推开门就可以看见一个斗大的“错”字;店里的四个包间也分别以“推错门”、“走错门”、“开错门”、“进错门”命名。这四个包间共有16扇门,其中只有8扇门能打开。客人们在“摸错”和“寻找”过程中,真切体会到了休闲的乐趣。
为了提升“错文化”,刘传涛听从朋友的建议,向顾客征集简练而经典的有关“摸错门”的故事、名言、谚语和俗语。一天,店里来了两位中年男女,奇怪的是,他们点了餐后却并不怎么吃,而是互相对望着,最后两个人都流下了眼泪。离开的时候,男子在文化墙上写了这样一句遒劲有力的话:有时候,错了一次,就错了这一生!刘传涛被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这不就是自己苦苦寻觅的“错”的内涵吗?他立刻把这句话刻到墙上。谁也没想到,就这一句话,竟深得情侣们的心,不仅一对对年轻恋人慕名而来,就连一些婚姻处于崩溃边缘的夫妻也来“思错”。一时间,客人几乎增加了一倍,许多人是冲着这句话来的。
刘传涛还推出了以“错”为主题的系列菜谱,饭店的生意更加红火了。
看来,“摸错门”并不是真的“错”了,而是将人们长期的定向思维换了个方向。事实上,在前进的方向上有时来个“掉头”,反其道而为之,也是一种创新。
(摘自《莫愁》2010年9月 祝师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