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对日本历史极有研究的著名作家萨苏在《萨书场》一书中,记述了部分鲜为人知的资料,是钓鱼岛历史上属于中国领土的铁证。现摘编如下:
胡林翼想不到的“贡献”
中国曾在日本以前,明确地将钓鱼诸岛,至少是部分划入了自己的版图,这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而在历史上立下这一功勋的人,是晚清“中兴三名臣”之一,曾任湖北巡抚的胡林翼。
清同治二年(1863年),胡林翼、严树森等编绘了《大清一统舆图》(又名 《皇朝一统舆图》),其上用中文地名标出了钓鱼屿、黄尾屿、赤尾屿等岛;而凡属日本或琉球的岛屿,皆注有日本地名。作者在跋文中还特意注明,“名从主人,如属于四裔,要杂用其国家语”。这是我国对钓鱼岛拥有主权的重要依据之一。《大清一统舆图》是在胡担任湖北巡抚任上,监督聘任邹汉池等人编纂的清朝全国地图,尚未完成,胡即病死,由严树森继续主持,终于在1862年完成,第二年正式面世。由于标注准确,记载详细,这部文献一直被作为中国近代航空测绘开始前的权威官方地图。《大清一统舆图》是权威的中国版图文献,而权威的版图文献中专门有一页绘制钓鱼岛和黄尾屿,这便是中国政府最早将钓鱼岛划入我国版图的铁证。
因此,1895年1月14日,日本将钓鱼岛作为“无主地”并入的做法,是没有法理依据的——因为钓鱼诸岛在33年前的1862年,已经被中国收入了自己的版图,这里根本不是无主之地。
“尖阁”来源于英文
今日日本文献中,将钓鱼诸岛称为“尖阁列岛”、或“尖头诸屿”、”尖阁群岛”、或“尖阁诸礁”,日文中最早出现“尖阁”地名的时间,是在1866年完成的《环瀛水路志》一书中,晚于《大清一统舆图》成书四年,且仅仅作为水道标识,并未标明其所属。日本外务省也只能认定钓鱼诸岛划入其版图是1895年。
事实上,当我们对日语中尖阁群岛这一地名进行进一步的调查,还有新的发现——那就是日本使用的尖阁群岛一词并非出自日本,而是从英语翻译而来,而且,很可能所指的岛屿并不包括钓鱼岛!
英国军舰萨马朗号1845年在船长巴尔切尔爵士指挥下,对西太平洋这一带海区进行了考察,并将钓鱼岛以东的岩礁群称为 Pinnacle groups。Pinnacle的含义,是教堂的尖顶,日本人直接从这个含义翻译过来,将这里称作“尖阁诸岛”或“尖头诸屿”。事实上,这个名称不过是指钓鱼诸岛中南小岛上面突出的石岩,因此,日本所说的尖阁群岛,又称尖头诸屿,指的应该仅仅是钓鱼岛东南的岩礁群。只不过日本人后来偷换概念,用此来代表整个群岛。
(摘自《老年生活报》2010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