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文摘

试管婴儿之父:饱受批评的诺奖得主

  “试管婴儿之父”85岁的罗伯特·爱德华兹荣获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审委员会称赞他“帮助全球10%的夫妇免受无法生育的困扰”。
  可这位“试管婴儿之父”所受到的批评却从未停止过。在获奖消息公布的前一天,梵蒂冈宗教生命科学院的负责人还公开指责评审委员的决定,指出爱德华兹的研究“搭建了一座屋子,却错开了一扇房门”。如同多年来一样,爱德华兹并没有回应批评。
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了
  从一开始,爱德华兹的研究就充满争议。20世纪50年代,这个就读于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开始了生殖医学领域的研究。他和同事外科医生帕特里克·斯特普托一起,希望运用体外受精的方法来解决不孕不育之症。
  起初,这些受精卵并没有像在子宫内那样不断分裂、生长,而是始终保持着单细胞的样子。爱德华兹和斯特普托进行了很多次实验,最后才运用腹腔镜技术将卵细胞取出,与精子形成能够分裂的受精卵。1968年,两位科学家第一次培养出了人体胚胎。
  然而,科学界对这项研究成果充满质疑。人们担心,这些“人造生命”可能破坏社会的伦理关系,甚至“培养出畸形的怪物”。1971年,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一次学术会议上,被誉为“DNA之父”的生物学家詹姆斯·沃森就严厉批评这项工作的“错误不可避免”。
  在一片争议声中,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以“不符合伦理”理由,拒绝了爱德华兹和斯特普托的资金申请。这是英国唯一的政府性医学研究基金会,两位科学家只能依靠个人捐赠的少量资金维系研究。1978年7月,在经历了20年的坎坷之后,53岁的爱德华兹和65岁的斯特普托培养出了第一个试管婴儿。这个名叫路易丝·布朗的女婴的诞生让人们惊呼,科学家“扮演了上帝”,“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了”。
“我们受到了很多批评,但我们宁愿如此。”
  这个让全世界觉得“可怕”的小生命,却带给她父母无限的欢乐。在找到爱德华兹之前,布朗的父母尝试了9年都没能怀孕成功。在此之前,爱德华兹进行了80多次实验,均以流产而告终。
  这一回,布朗太太成功怀孕了。这个不同寻常的孕妇很快吸引了媒体的关注。一位美国的媒体人形容,当小布朗出生时,媒体的热情“就像报道人类第一次登月一样”。
  争议也同样扑面而来。除了宗教人士,不少科学家也惶恐不安。有人批评爱德华兹,在临床应用之前,没有在黑猩猩等高等动物身上做实验;还有人担心,一旦爱德华兹的试验出现任何问题,所有创新性的研究可能会一起受到教会的限制与批评。
  爱德华兹平静地忍受了这一切。“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小孩。”在2008年接受的一次采访中他说,“没有什么比小孩更特别了。斯特普托和我都被那些想要小孩的绝望的夫妻们深深打动。我们受到了很多批评,但我们宁愿如此。”
  这项技术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肯定和推广。1980年,澳大利亚第一个试管婴儿诞生,1988年,中国也诞生了第一个试管婴儿郑萌珠。
  如今,试管婴儿技术已从“科幻小说情节”变成了一项成熟的技术。科学家们不仅减轻了提取卵子时病人的创伤,还可以在培养胚胎时进行检查,避免一些基因型遗传病。另一方面,事实也证明,试管婴儿技术基本上是安全的。长期跟踪研究显示,试管婴儿通常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
  “我很高兴听到鲍勃获奖的消息,是他让我的生命成为可能。”
  进入21世纪之后,曾经让科学界如临大敌的试管婴儿技术被广泛推广。超过400万个新生命因这一技术而诞生。
  相比之下,剑桥大学的退休名誉教授,头发雪白、面容清瘦的爱德华兹只是偶尔会出现在镜头里,解释一下体外受精的概念,或者对学界的新技术发表一些看法。
  爱德华兹曾严厉批评执著于克隆人研究的科学家安蒂诺里“追求名利”。他认为与试管婴儿不同,克隆技术可能会产生畸形的怪胎。“许多科学家都为声名所累。到处都是疯狂追求名利的人。”爱德华兹说,“但对科学家来说,患者的安全和利益,应当是最重要的。”
  很久以来,这位“试管婴儿之父”几乎淡出了公众视野。直到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将新一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这位老人。因为健康状况不佳,爱德华兹没有接听工作人员的祝贺电话,也无法亲自发表获奖感言。不过,当妻子告诉他这一消息时,他露出了灿烂的微笑。这位老人终于等来了当今科学界的最高褒奖,而他的工作伙伴斯特普托早于22年前逝世。
  不过,与40多年前饱受争议的情形不同,这次几乎是铺天盖地的颂扬。有人评价爱德华兹的研究“意味着一项重大的医学进步,真正保护了人类的‘最大利益’”,还有人称赞他“改变了几百万人的生活”。其中一份来自路易丝的祝贺显得尤为特别。她一直称呼这位“就像爷爷一样”的科学家为“鲍勃”。这位32岁的英国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很高兴听到鲍勃获奖的消息,是他让我的生命成为可能。”
  (摘自《中国青年报》付雁南/文 2010年10月13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