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13日晚,32名智利籍矿工和1名玻利维亚籍矿工在智利圣何塞铜矿深达700余米的矿井中被困69天后,全部以良好的状态平安升井。这是一个令世人鼓舞的生命救援奇迹。这次救援,也创下了世上最久的地下生存并最终获救的纪录。
坚定的生命信念
2010年8月5日,智利北部阿塔卡马沙漠圣何塞铜矿发生严重塌方事故,正在矿井地下700米深处作业的33名矿工被困其中,生死未卜。8月22日,经过17天的搜寻,从地下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33人全部平安无事。
被困的矿工们,面对生死未卜的前景,不可能完全没有绝望的情绪,但他们能够走出绝望,安然走过时刻与死神面对的17天,这是一种了不起的淡定。一名被困矿工说:“在黑暗的地下,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丧失了时间概念,但想到我们的家人、朋友,我们就有了坚强的决心要活下去,并且离开这个地方。”
当矿工被困井下17天仍幸存的消息传出后,这个南美国家举国欢腾。总统皮涅拉说,矿工们在不知道能否获救的情况下仍坚持与命运斗争且互相照顾,是智利人民的榜样。
17天的时间里,矿工们积极自救,等待可能到来的救援。这期间,他们严格定量食物分配,规定每人每48小时只能吃两匙金枪鱼、半块饼干,喝半杯牛奶。富有经验的矿工带领大家利用避难所中能找到的一切资源,比如用汽车蓄电池作为照明能源,收集岩层中的水源作为饮用水,以此艰难却坚强地延续生命。
在确定矿工受困位置后,救援人员打通了三处直径为6厘米的通道。8月23日,被困矿工首次得到了地面送来的给养。
有了跟地面的联系和指导,地下的一切更加井然有序。矿工们模拟白天的节奏,每天早上8点起床,并进行一定量的劳动,比如整理床铺、清理垃圾、绘制地形图等。信心、耐心和乐观伴随着矿工们在井下的日子。他们在井下玩纸牌、多米诺骨牌和掷骰子游戏,用地面送来的一台摄像机记录下井下生活的点滴,还录下了相互逗乐的时长达8小时的笑话。
被困矿工中年纪最小的仅19岁,最长的63岁,在患难与共的环境中,他们亲如一家。不过,在决定升井顺序时却发生了争执,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兄弟”先于自己出井。当这段对话的音频在智利电视台播出后,智利全国民众为之动容。
来自地面的力量
来自家庭、政府乃至国际社会的力量,鼓舞着矿工们安然度过69天没有阳光的日子。
矿难发生后,矿工家属们在铜矿前建起了“希望营地”。他们搭起简易帐篷,竖起32面智利国旗和1面玻利维亚国旗,每晚点燃篝火,为亲人祈祷。家属们还通过信函、照片和电话,为受困矿工们送去鼓励。智利总统皮涅拉在矿难发生后,立即中断了对南美邻国的访问,赶赴现场指导。在确定了正式营救时间表后,智利总统夫人提前几日就前往铜矿救援现场,陪伴矿工家属一同等待营救工作的开始。
地面救援人员利用一套名为“白兰鸽”的筒状容器,每天通过之前打通的三个小通道,向矿工输送水、食品、药物、家属信函等物品。救援专家建议矿工们放松身心,静待救援。“白兰鸽”还为矿工们不断制造惊喜,鼓舞他们生存的勇气。如55岁的矿工洛沃斯上世纪80年代曾是智利国足队员,救援人员通过各方努力,为他送去了智利男足国家队集体签名的球衣。
智利矿工们坚持与命运抗争的毅力和勇气,吸引了世界范围的关注。此前名不见经传的圣何塞铜矿,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全世界的人们都投来关注和支持的目光,这又成为矿工们坚持到底的一个力量源泉。
多方合作实现最快升井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铁民认为,此次智利矿难救援反映出智利上下认同一个理念:尊重生命。
为了在最短时间内打通通道,智利政府与来自本国及美国、瑞士等国的救援以及地质专家讨论出台了A、B、C三个通道挖掘方案。
10月9日上午,经过33天日以继夜的挖掘,“计划B”率先完成了全程隧道的挖掘,一条620多米的生命隧道诞生。紧接着,救援方完成了对该隧道接近地面55米的内壁加固工作,以减小升井过程中碎石掉下阻碍升井的风险。
11日,救援人员在救援隧道内进行了救人搭载舱试验。由智利海军设计的被称为“胶囊”的搭载舱“凤凰1号”成功下降610米。“凤凰1号”是3枚“胶囊”中体积和自重最大的一个,它的成功下放和回收证明行动计划可行。至此,各项准备工作全面就绪。12日晚间升井工作正式开始。
为了保证万无一失,救援人员制定了严密的升井计划和备用计划。在正式救援行动开始前,救援人员先是下放体积适中的“凤凰2号”进行空载试验,然后安排1名富有经验的救援人员正式下井,向被困矿工介绍注意事项。随后,第一名矿工升井,第二名救援人员下放至井下协助救援,接着第二名被困矿工升井,以此顺序下放4名救援人员,并营救出4名矿工。随后其余被困矿工依次升井。若“凤凰2号”出现问题,将换用“凤凰1号”或者“凤凰3号”。救援人员根据被困矿工的心理、身体状况列出了一张升井顺序表,安排4名心理素质高、身强体壮的矿工最先出井,年纪较大、身体较弱的矿工随后出井,救援人员在所有矿工成功升井后出井。对升井时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情况,如卡住拉绳、拉升设备可能发生过热等等,救援方都考虑了应对措施。
井内应急机制创造生命希望
智利国家铜业公司地质专家当克·萨洛指出,矿井事故分多种,若事故矿井为其他矿种矿井,则极易发生瓦斯爆炸、透水事故等,一般来说,这种时候被困矿工存活率极低;而铜矿坍塌则没有毒气和洪水的威胁,人员成活率相对较高。
另外,智利拥有比较完备的矿业安全法规。法规规定,矿井内必须保证配备几项基本的安全条件和措施:首先是从作业区通往地上安全地带的逃生通道;第二,作业区内相隔一定距离配备井梯,以方便矿工在事故发生时逃离事故地点;第三是地下式矿井内部的避险硐室,硐室内必须备有足够被困人员48小时内生存的物资。此外,智利矿山安全法规还规定,矿井内必须保证每10人能有一个卫生间,每50人能有一个提供洁净饮用水的设备,每15人能有一间浴室,有全天候可供10人共用的热水。矿井下必须保证有两条时刻畅通的通信线路,矿井内必须保证每人每分钟有3立方米以上新鲜空气,通风速度保持在每分钟15米至150米。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铁民认为,这次智利矿山事故中被困人员能生存下来,井下避险硐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避险硐室配备了一定数量的食物、饮水、氧气和照明支持系统,为井下作业人员提供了应急的生存空间。
(据新华网 陈瑶 栾翔/文 2010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