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5版:农博特刊

宁波农业“十一五”

  •   “十一五”期间,是宁波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该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前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抓手,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总体目标,积极实施“创业富农民、创新强农业”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科技进步,探索体制和机制创新,大步迈入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阶段。
      2009年宁波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86.4亿元,比2005年增长38.09%,年均增长 8.4%。其中农业134.8亿元、畜牧业46.9亿元,提前基本实现“十一五”农业产业发展目标;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641元,比2005年增长61.86%,年均增长12.79%,是历史上增速最快的时期。
    目标完成了
      粮棉油生产基本稳定。2009年宁波农作物播种面积为482.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22.2万亩,比2005年同比增长2%;粮食亩产388.5公斤,同比增长5.6%;粮食总产86.3万吨,同比增长7.7%,超额完成“十一五”的计划目标。
      畜牧业比重逐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宁波提出“上山、下海、进基地、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全市主要畜产品生产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2009年全市畜牧业产值达到46.9亿元,比2005年同比增长42.12%,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16.38%,肉类自给率达45%,同比提高10%。
      种养业结构不断优化。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同时,宁波大力发展经济效益较好的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生产,种植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按照稳定生猪和蛋禽生产,加快食草畜禽和水禽生产发展的畜牧业结构调整思路,2009年宁波市奶牛存栏6300头,比2005年增长了8.92%;白鹅出栏313.25万羽,同比增长了3.53%。
      生态循环农业良好起步。宁波以“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为目标,积极探索以农牧结合为主要形式的生态循环农业。制定循环农业发展规划,出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促进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宁海的浙江东海岸10万亩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农业初具雏形,被农业部肯定为“宁海模式”。
    经营活力增强了
      2005年宁波开始了新一轮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出台扶持政策,积极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目前,当地在建和已建成的农业产业基地项目共105个,总面积99.23万亩,其中核心区面积8.33万亩;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1个,已实施面积16.4万亩,其中核心区面积1.44万亩。2008年底开始,宁波又全面启动了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积极实施粮食“双千工程”。2009年全市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25.32万亩,其中有16个示范方、面积6372亩,实现了每亩生产粮食1000公斤、收益1000元的目标。
      5年里,宁波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以每年20家左右的速度递增,至2009年底,共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41家,基本覆盖了农业所有主导产业。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33家,产值上亿元的企业就有60家。
      同时,宁波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并在国内率先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主体地位。目前该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163家,入股社员2.91万户,联系带动农户34.1万户。
    品牌建设有成效了
      宁波积极实施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尤其是以甬优系列为代表的水稻育种走在了全省前列。振宁土鸡、象山白鹅、宁波路獭兔等先进的畜牧业养殖技术和西瓜苗嫁接、设施栽培、节水农业等种植业技术研究推广,都为宁波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目前,宁波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检测检验网络体系已基本形成,“三品”认证快速发展,带动效应进一步凸显,优质品牌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到2009年底,全市已有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1000个,中国名牌农产品2个、省名牌农产品22个,产量95万吨,直接带动农户20万余户。2010年又启动了农业标准化示范乡镇创建和宁波名牌农产品评选工作。
    经营领域拓宽了
    虽然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宁波农产品贸易仍以每年两位数的增幅增长,2009年全市农产品进出口额达18.25亿美元,比2005年9.66亿美元增长88.92%。在稳定和扩大日、韩、美、欧盟等主导市场的同时,宁波积极开拓拉美、非洲和大洋洲市场,分散出口市场风险。至2009年底,该市农业已累计利用外资项目181个,总投资39.82亿美元,引进优良品种达1640余个,先进设备3359台套。境外设立营销窗口和办事处14个、加工企业6家,组织600余家农产品企业参加境内外展示展销18次。该市外向型农业连续五年获省考核一等奖。
    宁波粮食生产功能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