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俞廷尚 通讯员 骆健民
日前,全国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我省在大会上作了经验介绍,获得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近年来,我省农机系统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服务农业转型升级,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突破薄弱环节,完善法规政策,提升主体能力,有效激发了农机化发展活力,提升了农机化发展水平。
创新体制机制 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针对传统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中存在的责任不明确、技术难到位问题,2007年以来,我省着力推进以责任落实为重点的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县、乡两级都建立了责任农机推广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技术难落地等问题,使农机部门的公益推广职能更加凸显、服务效率明显提高。
农机化快速发展,带来了农机产品质量投诉案件的增多。2006年以来,省农机局和省消费者协会联合开展农机消费维权监督站建设,截至目前全省已有60个县(市、区)农机管理部门设立农机消费维权监督投诉分站,并聘请了70余人担任农机质量监督信息员,初步构建起一张覆盖全省、渠道畅通、监督有效的农机消费维权网络。
公安驻农机警务联络室的创建,是我省农机化公共服务领域的一大创新。自2005年3月安吉县成立公安驻农机警务联络室以来,全省目前已建立公安驻农机警务室70个,初步建立起了警农联合执法的工作机制,有效遏制了农机事故高发势头。2009年,全省农机事故数量和死亡人数分别同比下降48.2%和25.3%,连续多年保持稳定好转态势。
突破薄弱环节 提升作业服务能力
长期以来,栽植、烘干、维修和产后商品化处理等环节的机械应用是我省的“短腿”,为改变这种不平衡发展的格局,我省加大力度破解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为突破水稻机插技术推广应用瓶颈,我省早在2006年就成立了专家组,加强农机、农艺的协作配合。短短四年时间,我省水稻机插面积从7000亩增加到今年的将近200万亩。在粮食机械化烘干技术的推广上,我省加大补贴力度,研究破解用地难、用电难等问题。仅用两年时间,全省粮食机烘能力就从3.8万吨提高到60万吨,农机化抗灾保丰收能力进一步增强。
农产品冷藏保鲜技术的推广,成为近年来机械应用中的一大亮点。从2004年开始,我省采取项目带动、示范推动等综合措施,大力推广农产品冷藏保鲜技术。全省现有农产品冷藏保鲜库80.5万立方米,五年净增加50万立方米,促农增收8000多万元。此外,我省还建立了农机维修站点4361个,有效破解了农机维修难问题。
完善法规政策 构建发展保障体系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促进农机化发展的法规政策,我省也结合实际,加快推进地方立法,研究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若干意见》等法规政策,为推动农机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在农机推广方面,率先实施农机作业环节补贴政策。早在2007年我省就对水稻机插、统防统治实施每亩20元的财政补贴,2008年补贴范围扩大到油菜机收,并将补贴标准提高至每亩40元。
在安全监理方面,率先出台拖拉机报废更新政策,即对本省籍拖拉机报废后购买补贴目录内机具的,在享受原补贴标准的基础上追加10%的鼓励政策,永康和杭州萧山、余杭等地对申请报废的拖拉机给予每台500-1000元不等的财政补贴。
在信息服务方面,陆续开发了浙江省农机监理办证系统、浙江省农机化信息网、浙江农民信箱——农机化服务园地。目前,一个集网络视频、政策咨询、供求对接、远程诊疗等多种服务于一体,连接全省50万名农机手和合作社社员的农机化信息网络已经建立。
提升主体能力 激发社会化服务活力
为适应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发展新趋势,我省加快建设以农机化公共服务为依托、合作服务为主导、市场服务为补充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近年来,我省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农机经纪人等新型农机服务主体,因地制宜推行“菜单式”、“托管式”、“全程化”服务,满足农民对农机服务的不同需求。
在农机营销上,我省各种经营主体发展连锁经营,前不久在慈溪成立了全省首家农机评价超市,就是一种创新。此外,我省还在在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的基础上,借鉴汽车4S店的成功模式,集整车销售、零配件、售后服务、信息反馈“四位一体”的农机4S店逐步兴起,农机维修保障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从农机作业到营销再到售后服务的多个环节,我省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社会化运作的服务体系。
信息咨询服务下基层
技术服务到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