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三农论坛

“五个突出”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

  胡志梁
  今年以来,平湖市牢牢抓住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这一契机,科学谋划,狠抓落实,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平湖市规划从2010年起,用9年时间,通过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实施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和三新技术推广工程,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54个、总面积19.33万亩,其中1000亩以上粮食生产功能区66个、面积14.72万亩。通过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使平湖市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粮食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粮食生产科技水平显著进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一、突出规划引领,确定粮食生产布局。结合当地农业实际,平湖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科学编制了《平湖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2010~2018年)》。规划紧紧围绕省、嘉兴市下达的目标任务,对平湖市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总体布局、建设内容、资金筹措、保障措施等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在全市范围内选择集中连片100亩以上的标准农田进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将按照建设良田、应用良种、推广良法、配套良机、推行良制的要求,依靠科技,增加投入,完善设施,长久保护,强化管理,成为粮食稳产高产高效模式的示范区、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的应用区、统一服务的先行区。规划为平湖市现代粮食生产布局明确了方向。
  二、突出政府主导,强势推进功能区建设。为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平湖市成立了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实施计划,组织协调各部门工作,切实加强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镇、街道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按照规划目标分解任务,保障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平湖市将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各镇、街道年度工作目标绩效考核范围,列入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内容。相关部门积极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确保工作扎实有序推进。目前,2010年建设的2.7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全部落实,其中两个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各项建设任务已完成。
  三、突出政策激励,健全投入增长机制。今年年初,平湖市出台了《关于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大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投入力度。《意见》对原有各类粮食生产扶持资金进行梳理和整合,引导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粮食增产工程等项目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实施,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从2010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将整合安排1000万元资金用于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对认定的粮食生产功能区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补助。同时,继续落实农资综合直补及良种补贴、粮油种植大户直接补贴、农机购置及作业环节补贴、统防统治、种粮大户水稻政策性农业保险、最低收购保护价及订单稻谷奖励等各项粮食生产扶持政策。
  四、突出科技支撑,提升粮食生产综合能力。因地制宜集成、配套、创新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制订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推进标准化生产。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的种粮大户和其他粮食生产业主进行培训,提高种粮技术水平。大力推广机插、抛秧、直播、单晚“五改”、测土配方和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先进技术的应用率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广泛开展粮食高产示范活动,要求每个功能区都建立一个中心示范方,实行农技人员挂牌服务。经市农经部门测产验收、综合评比的高产示范方,由市财政按不同等次分别给予1万至2万元的奖励。对亩产超过750公斤的高产攻关田的前三名,各奖励0.5万元。
  五、突出体制创新,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为推进现代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平湖市积极创新粮食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专业合作组织,提供统一育秧、机耕机插(播)机收、统防统治、烘干、加工等服务,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今年,平湖市进一步加大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培育力度,引导鼓励种粮大户、农机大户牵头组建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或其他形式的粮食生产服务组织,有效推进了粮食生产租赁经营、全程托管、菜单式服务等服务模式的发展;对功能区内的散户、小户开展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使功能区的粮食生产达到“五统一”要求。目前,全市已建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30家。
(作者系平湖市副市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