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各地各部门掀起“送温暖”热潮。本来,在辞旧迎新节点上,给贫困群众、弱势群体送钱送物,带去党和政府的关心,让寒冬里的他们切实得到一些帮助,欢度节日,确实是一件暖人心、解民忧的好事。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一些“温暖”没有送好,反而值得反思。譬如,有的在“送给谁”上下功夫,临行前一纸通知要求下面报人选,甚至“精心选点”;有的在“怎样送”上铆足劲,详尽“安排”和精心“导演”之后,慰问车队浩浩荡荡,闪光灯不停闪烁……
这样的“送温暖”,或送非所需,或走样变味,折射出少数干部工作飘浮、形式主义等不良工作作风,并未真正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如果“送温暖”异化为“秀温暖”,不仅寒了需要温暖的百姓的心,也削弱了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群众心中有杆秤,称出的不仅是“温暖”的成色,也称出了干部为民执政的分量。“送温暖”的行动,不在钱物多少,关键是真心实意,尽可能为老百姓排忧解难,让他们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送温暖”的真谛,更在于通过这种行动,既让困难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又让干部从中了解百姓疾苦、掌握群众期待,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作。
(摘自《人民日报》 马碧/文 2011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