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尽管灾害性天气频发,但鱼米之乡嘉兴依旧粮丰民富。全市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300.1万亩,总产达134.2万吨,超额完成省里下达的种植面积不少于247万亩,总产116万吨以上的粮食生产任务。全市规划建设千亩以上粮食生产功能区61个,面积16.51万亩。截至目前,全市已修建机耕路23.28万米,灌水渠20.01万米,排水渠18.09万米,农用电线3.1万米,机埠218座,机坡5815个;已组建各类服务组织(包括为功能区服务的组织)104个,其中粮油类33个、农机类25个、植保类41个,已开展各类服务42万亩次。
大力建设功能区
为推进全市粮食功能区建设,市“五个一百”示范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开展粮食生产功能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建设方案和验收办法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将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列入目标责任制考核、新农村建设考核及农经系统对各级农业部门的考核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内容。市财政从2010年起,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用于市本级粮食功能示范区建设。海盐县财政每年筹措整合800—1000万元资金用于粮食功能区建设。海宁市财政从2010年起每年整合安排1000万元资金用于功能区建设,对新建功能区按省标准给予补助。桐乡市整合60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奖励园区内新流转土地100亩以上、从事粮食生产的经营主体,每亩给予100元奖励。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已整合8872.5万元资金用于粮食生产功能示范区建设。
引导发展粮食生产
为了鼓励各地积极发展粮食生产,嘉兴市在2010年5月专门召开全市粮食工作会议,进行了部署和动员。各级农业部门进行层层动员,宣传和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努力引导农民发展粮食生产。全市共获得和筹措3.86亿元粮食生产补助资金,较上年增加75.5%。市政府与各县(市、区)签订粮食安全责任书,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将粮食生产任务和功能区建设纳入到粮食安全责任考核,同时将粮食生产功能示范区建设纳入到县(市、区)党政目标责任考核和新农村建设考核。各地也把粮食任务层层分解到各个乡镇,落实到村、户、田。凡因耕地抛荒问题被市级以上主流新闻媒体曝光并经核实的,或全年性连片抛荒耕地面积在5亩以上的镇(街道),将被列入黑名单。被列入耕地抛荒黑名单的镇(街道),将暂停农用地转用报批。
开展高产创建活动
2010年,嘉兴市建设9个万亩连片示范片,其中单季稻6片,油菜2片,小麦1片;市、县和乡级示范方174个,面积6.13万亩;中心示范方81个,面积2.54万亩;高产示范方72个,面积2.21万亩。各地围绕粮食高产创建,努力扩大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应用覆盖面,5个春花作物高产示范方大麦、小麦、油菜平均产量分别达到396公斤/亩、410公斤/亩和234公斤/亩,20个晚稻高产示范方平均产量达到648.17公斤/亩。全市推广旱育秧0.4万亩,直播133万亩,免耕直播58.3万亩,机插19.6万亩,精确定量栽培4万亩,单晚五改131万亩,强化栽培33.8万亩。病虫综合防治面积125万亩,统防统治面积27万亩。重点推广了“秀水114”63.79万亩、“秀水128”40.21万亩、“秀水134”16.85万亩、“嘉乐优2号”1.13万亩,其中,主导品种“秀水114”、“秀水128”种植面积达到120.6万亩,占晚稻播种面积的66.3%。
切实加强支农服务
2010年,嘉兴市晚粳稻种子生产需种量为312万公斤,但实际贮备量达到512.56万公斤,确保了晚稻种子的用种需求,同时,种子质量更有保障。经种子管理部门监测,全市晚稻种子平均发芽率在90%左右,合格种子占总种子量的98%以上,总体质量较上年大幅提高。农业部门深入田头,指导农民适期早播,力求区域播期统一,以防灰稻虱危害、条纹叶枯病发生,认真指导粮食生产功能区实行五统一(品种、催芽播种、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水浆管理)技术措施,使水稻直播技术,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优化防治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
不断创新经营机制
为了提高粮食生产规模化水平,嘉兴市结合“五个一百”示范工程的要求,以粮食生产功能示范区为抓手,有序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培育种粮大户。同时,加大对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政策扶持,大力建设粮油、植保、农机类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推进季节性委托租赁经营,及时为农民提供育秧供种、技术培训、机耕机收、病虫防治等专业化服务;积极推进订单生产,引导粮食收储、加工企业与主产区、规模经营户建立产销协作关系,打造知名粮油产品示范品牌,实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