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三农论坛

“五大体系”构建农产品安全监管机制

  邵兴轩
  近年来,绍兴县始终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以信用体系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效。2010年,全县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监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8.7%、100%和100%,呈平稳上升态势。全县认定省级无公害产地80家,面积达到11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65家、有机食品3家、绿色食品18家。已认定农产品的跟踪监督与重点抽检合格率均达100%。通过企业自律、行业管理及部门监管,绍兴县农产品品牌效应不断显现,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农业企业的生产效益不断提高。该县绿源甲鱼在供应国内市场的同时远销日本,陶堰镇水稻种植大户生产的大米在市场上卖到每公斤20元。
  一、构建信用管理组织体系。该县专门成立农(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全县农产品生产基地质量安全信用等级评定工作;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设立质检站;在全县各镇(街)设立镇级农业公共服务中心,落实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使县、乡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管理工作有机构、有专人、有经费。县财政每年落实工作经费100万元,确保信用管理工作有经费保障。
  二、构建信用管理技术体系。绍兴县自2002年启动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以来,结合年度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工作,以确保质量安全、防范失信风险为重点,从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市场准入4个环节入手,按照有管理制度、有专门人员、有生产记录、有质量检测、有产品标识”(简称“五有”)和开展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操作规范,建立和实施诚信制度。其中主要包括农业投入品进货管理制度,生产过程及仓储管理制度,产品自检、不合格品处理制度,农产品销售供证供票制度、标识管理制度及其有关生产记录档案制度等。
  三、构建信用管理评价体系。绍兴县专门制定了《农产品生产基地质量安全日常监督量化评分细则》。《评分细则》对农业生产主体的生产基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管理、生产过程控制及产品质量监管和可追溯管理等四个关键点细化标准,每一项对应一定的分值,依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进行量化评价。并依据评价情况和年度质量抽检情况,评定信用等级。对得分为90分以上、年度未出现检测不合格者及未出现违法行为的评为A级;得分为89-75分、年度出现1次检测不合格者或有1次违法行为的,评为B级;得分低于74分或年度出现2次及以上不合格者或者有关键项目不符合要求者或者出现重大违法行为的,评为C级。至今,全县已评定信用等级B级以上的生产单位达15家。
  四、构建信用信息征集和披露体系。依托市农产品生产主体质量安全信用管理系统信息平台,绍兴县开展了全县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种养大户摸底调查,采集规模型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管理信息,收集部、省、市、县有关绍兴县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关农产品监测、执法检查、举报投诉、项目建设、评奖评优信息,建立电子信息化档案和信用信息征集及披露体系,实现部门之间企业诚信信息共享。
  五、构建信用管理保障体系。一是政策扶持。对信用等级高的单位在部、省、市各级项目争取、评奖评优中给予优先推荐。对信用等级低的,在当年各类项目建设中不予推荐。二是监管保障。农业部门坚持日常抽查和重点抽检相结合,对列入信用等级评定范围的农业园区、“菜篮子”基地、无公害基地及其他规模型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重点监控,抽检结果发布在每月的农残简报上。2010年,全县共抽检农产品567批次,合格率为98.7%;畜产品80批次,合格率100%;水产品185批次,合格率为99.46%。三是行业管理。通过对农产品生产实行可追溯管理,充分发挥行业自律、行业共享、行业监督的积极作用,在政府监管以外,多加一道保险锁。四是宣传服务。借助媒体宣传典型,树立榜样,扩大影响。组织开展“助农增收送服务”暨放心农资下乡活动,编印发放《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手册》,不断提高农业企业质量安全意识和知识水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