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三农论坛

农村食品安全监管须重视

  新昌县澄潭镇政府的章晓笑读者在来稿中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保障食品安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可当前农村食品安全监管还存在一些问题,急需引起重视。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不强。目前,农村群众由于文化知识相对欠缺,经济条件较差,辨别伪劣食品的能力较低,在选购食品时,价格仍是其选择购买的主要因素,对购买的食品是否是正规企业生产、是否符合食品安全相关标准等,往往不重视或不知道。另外,农村群众在食品消费权益受到侵害时,依法维权意识缺失,自我保护能力不强,让伪劣食品有了一定的生存空间。
  二是农村食品经营户规模小而散。农村食品经营户以家庭作坊式为主,投资少、规模小、条件差,产品质量很难控制,但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很受当地群众喜欢。这给监管带来难度。
  三是特殊区域食品存在监管盲区。在学校附近、外来民工聚集区以及流动餐饮摊点,经营户的食品原材料采购随意,设施设备简陋,卫生状况差,很难达到食品卫生要求,存在饮食安全隐患。
  四是农村监管体系不够健全。在现行的食品安全行政监管体制中,监管资源主要集中在县级以上城市,乡镇虽然成立了食品安全协调组织,但工作人员大多是兼职,工作难以抓到位。
  章晓笑认为,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强化宣传,增强农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有关部门要宣传、普及与食品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农村群众辨别假冒伪劣食品的能力。在人口达到一定规模的村,要组建村义务监督队伍,构建广泛的社会监督体系。加大对食品生产经营业主、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安全生产的自觉性;加大对食品安全监管员的培训,实行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二是加大投入,提高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各级政府要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增加对农村食品监管经费的投入。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硬件建设,加强对农村食品安全义务监督员、协管员、信息员的管理和培训,并建立奖惩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充实检测人员,增添检测设备,定期抽检并公布结果,指导广大群众理性、安全消费。
  三是加强监管,着力构建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建立日常监管和现场巡查制度,依法严厉打击经营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积极培育农村食品放心店,加强对农家宴的食品卫生指导,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充分发挥村民的作用,鼓励举报违法案件,实行实时监管。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