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王美华)坐在电脑前点一下鼠标,你就能知道哪块田里有病虫害,该用啥农药……今后,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防治的数字化运用在我省将会越来越广泛。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全省植保检疫工作会议上获悉,“十二五”,我省将以建设现代植保为主线,努力实现植保理念生态化、植保体系网络化、植保装备现代化、植保技术多样化和植保服务专业化,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点的植保检疫工作新路子。省农业厅厅长孙景淼到会并讲话。
植保检疫工作对促进农业健康持续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通过切实加强体系队伍建设、狠抓植保检疫措施落实,我省植保检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一五”期间,我省每年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发生面积2.2亿亩次左右,通过防治挽回粮食损失约25亿公斤;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全省创建了一批水稻、蔬菜、柑橘、茶叶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园,通过大力推广昆虫信息素、杀虫灯、色板、防虫网等绿色防控技术,实现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全省投资建设了11个国家级区域站、44个省级区域站和重大病虫疫情监测点。“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力争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创建60万亩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方、50个示范服务组织、实施90万亩水稻重大病虫综合防治和农药减量控害增效示范。力争到2015年,全省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率达到50%,确保种苗产地检疫监管率达到95%以上,调运检疫签证规范率达到95%以上,境外引种监管率达到98%以上,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植物疫情流行。
会议指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势必要求加快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现代植保,努力实现“五大转变”,即通过树立生态化的植保理念,推动工作定位从防病治虫、保证产量为主向防灾减灾、保障农业安全协调发展转变;通过建立网络化的植保体系,推动工作队伍从政府部门为主向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有机结合转变;通过运用现代化的植保装备,推动工作手段从传统工具向先进设施装备转变;通过推广多样化的植保技术,推动技术应用从化学防治为主向化学、物理、生物防治同步推进转变;通过推行专业化的植保服务,推动防治方式从单家独户防治向专业化统防统治转变。
孙景淼强调,“两区”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战场。各级植保检疫部门要主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主动推动植保检疫的基础设施、预警体系、公共服务、科技示范、机制创新向“两区”集成配套,真正使“两区”建设在各方面体现先进性、示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