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暗算》、《潜伏》、《风语》等,一直到近期各大卫视播出的 《借枪》,谍战题材保持着高曝光度。这些电视剧中,到处充斥着 “潜伏”、“地下党”、“假夫妻”等戏码,而真实历史并非如此,《中国秘密战》一书的作者郝在今,曾采访过上百位从事过中共情报工作的人物,他近期讲述了历史上真实的谍战。
地下党活动不等于“谍战”
所谓的地下党,跟情报工作是两个概念。“从事情报工作的,当时叫做隐蔽战线,主要的工作内容是从敌人那里获取情报,另外,还要防止敌人窃取我方的情报,也就是保卫工作。 ”
而地下党,则是另外一个概念,“地下党主要从事一些地下工作,例如一些群众工作,组织一些秘密的学生集会学习,或者是工人罢工活动等等。当然,地下党并不是不做情报工作,但是很少参与,这并不是他们工作中的重点。”
按照规定,情报系统和当地党组织是不发生横向联系的,他们不允许搞公开活动,在这方面有非常严格的纪律规定。
情报人员最好长相普通
在很多人看来,就像电视里演的一样,情报人员都是俊男美女,活跃在上流社会的各个角落,而且无所不能。但实际上,参与情报工作的人员都需要经过非常严格的选拔。“太漂亮或者太丑都不行,太漂亮的话老是被人看肯定不行,如果太丑了,人家都不愿意跟他交朋友也不行。”郝在今把情报人员的选拔总结为三点:像战士一样勇敢,像学者一样智慧,像演员一样表演。既要有非常坚定的革命信仰,也要有广泛的社会关系,更要求情报人员有极高的文化素养,社会活动能力强。
另外,在从事隐蔽战线工作之前,要经过系统的培训,一般是半年的训练,一个月的实习。训练班的课程同正规学校不同,没有教材,也没有系统的理论,但是,授课人都有丰富的隐蔽斗争经验,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授课。此外,根据不同时期的条件要求,会对学员进行相关培训。如果学员毕业之后派往日军敌占区,培训一开始,学员就要学习一个月的日语。郝在今介绍说,训练班里最有意思的是实习,两组人员一组是情报,一组是侦查,情报人员打扮成一个卖菜的小贩,横在路中间叫卖,而侦查人员出来巡查,看到小贩挡着路做生意,于是就以为他是特务,出现了自己人抓到自己人的情况。
经费不足要自己想办法
最近热播的谍战大戏《借枪》,比起其他的谍战剧,这里的主人公显得很“另类”,不但要为了生计发愁,还要为了暗杀行动而到处去借枪。不过,郝在今说,这在当时确实是非常普遍的状况。“当时国民党是靠钱收买人买情报,相比起来,共产党就比较缺钱,共产国际开始会给一部分费用,但是太少。”经费不足,往往都要情报人员自己想办法,后来,在周恩来的提倡下,他们也开始在重庆做生意,筹集行动经费。所以,从事隐蔽战线工作的人,平时一般不允许出入非常豪华的场合,也避免奢侈的生活。当时的叛徒何家兴、贺芝华夫妇,就是因为沉迷于上流社会奢华的生活,生活逐渐腐化,所以才被国民党收买,成了叛徒。
不但经费有限,就连武器也非常有限,“他们平时是不携带武器的,因为如果遇上检查,有武器,很容易暴露身份。”(摘自《半岛晨报》 吴萍/文 2011年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