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孙健,男,1956年12月出生,浙江杭州人。1982年1月毕业于原浙江农业大学。在省农业厅长期从事粮食生产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1995年任高级农艺师,2000年任推广研究员。现为浙江省农业厅农作物管理局局长、厅首席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作物学会理事、浙江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本报记者 金 茹
今年55岁的孙健大半生都和“农”字紧密相联。在他的工作生涯中,去得最多的是农田,看得最多的是作物,想得最多的是产量。哪块地适合种什么,孙健都了然于心。
孙健说:“我是一名农业工作者,我的办公室就在田野里。”
创新开拓,推广先进技术不遗余力
“米袋子”关系到老百姓的温饱,作为粮食生产业务部门的领导,孙健深感重担在肩。
2008年,孙健率专家在杭州、宁波两地试点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在对功能区的规模、资金、效益等数据反复测算后,向省政府提交了《关于在全省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建议》。
2010年1月,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全面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如今,浙江已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006个,面积122万亩。
良种和技术是粮食增产增收的主要因素。上世纪90年代,孙健就开始了对超级稻高产技术的应用钻研。由于当时农民不了解超级稻,又缺乏相应配套技术,都不愿种植。“示范就是最好的动员”,于是他多次组织召开现场会,并在各地布点试验。每亩600公斤以上的产量,让农民欣然接受这个“新成员”。十多年来,我省超级稻品种从“9308”发展到了“中浙优”、“甬优”系列等品种,种植面积已达500万亩,占全省单季稻面积的一半以上。2010年,浙江单季稻亩产首次突破500公斤,这个质的飞跃,凝结着孙健多年的心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02年,孙健在一次全国会议上了解到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觉得很适合我省在推广。回来后,他联合水稻所、农科院等专家组成攻关团队,在各地开展试验示范。一季水稻两种方式,差距完全显现出来。“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这个科技项目,获得2008—2010年度全国农业丰收一等奖。
服务农民,给他们最需要的帮助
诸暨种粮大户俞德苗一说起孙健,就特别亲切。他说,孙局长每年都要到他那里去好几次,看看水稻长得好不好,问问技术上遇到啥难题。
去年育秧期间,俞德苗的田里出现了烂秧。孙健得知后,及时带领专家们来到田头。没顾得上喝一口水,孙健就下田查看,并提出了几套解决方案,缓解了烂秧情况。
像俞德苗这样的农民朋友,孙健有很多。为了及时帮他们排忧解难,孙健在局里组织成立了服务小分队,定期去基层和农民开展面对面技术指导。孙健说,“献身农业,服务农民”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心里挂着农民,忧他们之忧、急他们所急。
孙健有个习惯,但凡看到新品种、长势好的作物、病虫害严重的,他都会用相机拍下来,收集存档,用于研究。出差在外的他,不抽烟、不喝酒,不参加一切娱乐活动,工作结束就立刻返回。
孙健说,节约就应是一种常态。在他的理念带动下,省农作局没有人把自己的专长当成持宠而骄的“特权”,即便是赫赫有名的首席专家,坐大巴下乡上课也是最平常不过的事。
在孙健奋发进取、谦虚谨慎的人格魅力感召下,如今,省农作局也已成为我省农业战线上一支风清气正、艰苦奋斗的优秀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