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红旗飘飘

20年,一位农技专家的光和热

——记余杭区农业生态与植保总站站长沈建国

  □本报记者 陈鎏琰
  推广无公害稻米生产、稻鸭共育、水稻免耕直播、大棚西瓜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20多年来,余杭区农业生态与植保总站站长沈建国走村串户、释疑解惑,用自己的执着和热情,默默奉献着一名农业技术员的光和热。
把农民需求作为科研指南针
  “余杭一直有养鸭的习惯,但鸭子养殖容易污染水源,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步提高,2000年开始,我们区要求逐步禁止在河道里养鸭……”沈建国说。怎样才能使农户既能养鸭增收,又不至于污染水源?一次偶然的机会,沈建国了解到日本有一种稻鸭共育的技术,“我当时就想,这不正是余杭所需要的嘛。”
  说干就干。当时承包着200亩水田的下陡门村王阿牛便毛遂自荐,成了全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在水稻田里放养了500只鸭子。“养鸭净收入每亩165.9元,稻田虫、草、病害也减轻了,每亩化肥、农药、人工成本减少了43元。既杜绝了水源污染,也净化了农田生态环境,好处真是多!”王阿牛喜滋滋地告诉记者。
  如今,在沈建国的努力下,余杭已推广了稻鸭共育面积1万亩,收益显著,并形成了余杭特色的“稻鸭共育”的典型模式。
走村串户助农忙
  在同事和朋友的印象中,沈建国每年至少有1/3的时间下乡入村, 指导生产。
  2009年11月中旬,余杭区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接下来是连续10余天的阴雨,全区10万余亩晚稻无法及时收割,也影响了春粮、油菜的播种。沈建国马上提出疏沟排水,抢晴抢收抢种的措施。“多亏了沈站长,要不然,当时几百亩晚稻肯定都没了。”余杭区种粮大户王根发至今回忆起此事仍十分激动。
  作物生病了,余杭的农户习惯于找沈建国,因为他准能“药到病除”。全区10多个乡镇街道,都留下了他的脚印。现在,沈建国的“坐骑”跑乡下的油费每月就有2000多块,当然,其中有一大半都是自己掏腰包。
推广新技术他锲而不舍
  最近,沈建国又迷上了测土配方技术。“早竹笋产量越来越低,以前7亩地一天可掘300多斤,现在只有150来斤,而且笋越来越小。我该怎么办?”今年5月的一天,瓶窑镇竹农俞银法找到了沈建国。沈建国当即对竹地进行测土,结果是土质酸性偏重,还缺竹笋生长需要的硅元素,一下子解开了俞银法心中的疑惑。“新的竹笋测土配方专用肥是通过土壤检测,针对我区竹园土壤肥力情况而特殊配比定制的肥料,”沈建国说。
  如今,余杭区早竹笋栽培“热火朝天”,去冬今春产量4万吨,销售额1.5亿元。说到这些,沈建国笑道:“这些都是过去的,我是农民出身,喜欢搞这些农业技术,只要农户们需要,我就要继续干下去。”
  人物名片:沈建国,男,1966年5月出生,浙江余杭人。1987年毕业于原浙江农大土化系。2000年获高级农艺师资格,2001年被列为杭州市新世纪“131”优秀青年培养人选和余杭区新世纪“139”优秀中青年培养人选。2007—2009年被聘为余杭区粮油、土肥专业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先后被评为余杭区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杭州市先进科技工作者、浙江省农作物新技术推广先进个人、余杭区突出贡献人才,先后荣获全国“三农服务金桥奖”、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和余杭区优秀中青年人才奖。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