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旭明
“生猪价格突破每公斤20元的历史高位,猪肉也是水涨船高,菜篮子越拎越重了。”这是最近老百姓热议的话题。商务部发言人也证实: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5月份的生猪价格同比上涨了40.4%,对CPI的“贡献”将近20%。
猪肉价格急升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但其中人为造成猪肉紧缺是最大的因素。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一些地方和部门把畜牧业认定为污染环境的“祸首”。国家环保部公布的环境污染源普查数据称,畜牧业污染总量占全部污染源的42%。所以各地采取强行关闭等手段,希望把猪场都“赶尽杀绝”,让许多大型牧场关了门。有些地方的领导公开表示反对发展畜牧业,认为当地没有畜牧业,畜产品可从外面调入。因此,许多牧场突然“被规划”进了禁养区,被要求限期搬迁或关闭,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一些有养猪习惯的农民也被引导转产转业。这几年我们经常会听到“某某猪场又关门了的消息”,养猪的朋友碰在一起,常常议论这口饭还能吃几天?结果造成养猪的人越来越少,猪的饲养量大幅度减少,猪肉怎么会不贵呢?
对此,我们有必要为从事畜牧业的人士说几句公道话。
畜禽养殖者为了满足人们吃肉蛋奶等畜产品的需要,从事着艰难困苦、又臭又脏的工作,这个人类亘古就有的行业,为人类的生存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从事畜牧业的只有少部分人了,但他们承担的畜产品供应的社会责任更大。现在畜牧业投资大、饲料和用工等成本高、疫病和市场等风险大,从事这一行业已非常不易。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对畜牧业给予足够的重视。应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按照畜禽养殖量与周边环境承载能力配套的原则,让畜牧业成为生态农业的组成部分。要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让农民在适宜的地方特别是在广大的山区和低丘缓坡上兴办畜牧场,减少各种人为的限制。
总之,人还是要吃肉的。各级政府还是要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协调好畜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为畜牧业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作者系省畜牧兽医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