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对加强水域管理工作采取了哪些举措?
①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水域保护意识。
②出台《浙江省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管理办法》,将水域保护纳入法制轨道。
③编制水域保护规划,明确不同区域基本水面率。
④按照重要水域和非重要水域和基础设施与非基础设施分类严格管理。
⑤全面实施水域占补平衡制度。
⑥制定出台占用水域补偿费标准和管理办法。
⑦编制《浙江省涉河桥梁水利技术规定》、《浙江省涉河码头水利技术规定》等技术规范,规范审批行为。
⑧加大监管力度,实行长效管理。
小贴士
2006年5月1日《浙江省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管理办法》(以后简称《办法》)颁布实施,为加强浙江省水域保护,规范建设项目占用水域行为提供了重要的法制保障。
《办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办法》是我国第一部规范水域占用的专门法规。针对我省以往在水域保护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办法》主要规定了“严格控制、保护生态、分类管理、占补平衡”的十六字水域保护和管理方针,明确了“编制水域保护规划,建立水域年度调查统计和动态监测,建设项目占用水域分类管理,实行水域占补平衡”四项基本制度。
《办法》的施行对水域管理和保护有什么重要意义?
《办法》实施5年来的实践证明,《办法》的施行,有效推进了浙江省河湖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水平,使水域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呈现了新的生机。特别是其中创设性地提出的分类管理和占补平衡制度,较好地解决了水域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只要审批就可占用水域,使水域保护流于形式的情况,改变了占用水域有审批无控制的历史,真正从法律的角度对占用水域进行从严控制。
浙江省水域保护规划的重点是什么?
①在水域现状评价基础上,分析规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域的需求;
②在水域调查成果基础上,确定水域恢复、扩大或新增的总体方案,确定每个分区的基本水面率;
③明确每个分区的水域总体布局;
④确定重要水域名录,明确重要水域保护范围、水域保护目标、水域功能及水域保护措施;
⑤提出水域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什么是分类管理?
分类管理是指按重要水域与非重要水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与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行管理;它较好地处理了经济建设与水域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办法》规定的基本原则之一和新的制度创设。
小贴士
有效控制建设活动占用水域,在保护中求发展。
为什么要选择分类管理?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要发展,一些建设项目占用水域也是不可避免的。为支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到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有保护,就有必要在涉水项目审批的制度创设上有突破和创新。
从审批实践来看,涉水建设项目或多或少都会占用水域,对河道行洪等带来影响,如果只要履行审批手续,什么项目都可以上的话,其结果必然是水域急剧减少、防洪压力越来越大、水环境更加恶化。
基于上述认识,《办法》对涉水项目按重要水域与非重要水域和基础设施与非基础设施项目进行分类。
小贴士
建设项目必须满足防洪要求和所在区块的基本水面率的要求。
《办法》所指的基础设施是哪些?
基础设施是指为维持人们基本的生活水平所必要提供的设施和服务,包括:铁路、机场、公路、桥梁、码头、电力、电信、供水、引水、水利等。
小贴士
对于这类为维持人们基本的生活水平所需要提供的必要服务的建设项目,我们要支持,对非基础设施项目则应从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