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化肥依赖症”能怨农民吗?

  产粮大省黑龙江、吉林等地化肥的施用对近年来粮食增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让不少农民患上“化肥依赖症”。业内人士指出,过量施用化肥而带来的土壤品质性质退化、粮食减产等后果,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009年,我国每公顷土地的化肥使用量为341公斤,高于其他国家的水平。如果将过量使用化肥造成的环境成本与数字喜人的粮食产量相比——你很难说我们是占了多大的便宜。我们常说科技改变人类,但仍有些东西是科技改变不了的,譬如规律。一亩地能产多少粮食,不是化肥决定的,不是人的胆量决定的,而是这片土地之上的植物生存发展规律决定的。
  化肥催出高产的粮食,和带血的煤炭、要命的时速,本质还是一个意思。化肥是农民使用的,但“化肥依赖症”果真需要农民“吃药”吗?农民作为生产者,虽有道德失范的嫌疑,但市场体制与公共管理的制衡之力呢?不妨问一下,如果上市的大米不同等级有不同的售价,如果土地利用能纳入公共治理的范畴,“化肥用得越多越得利”的现状还会存在吗?
  日本古训云:“种植之前先做土,做土之前先育人”。土地退化是和人品降格一样可怕的事情,生化技术再发展,农产品总归也是在能量守恒定律下玩的魔术。
  当土地里遍布着大量的化肥,干净的土壤就和干净的水滴一样稀缺珍贵。科学技术的价值旨归何在?生存秩序的边界底线何在?自然法则的敬畏何在?……“化肥依赖症”,不过是一个迟早要回应的警醒——而农民,是龙套,非主角。
(摘自《山西晚报》 邓海建/文2011年8月16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