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七色土

  □乡村叙事/□张进发
家乡的桥
  一生中不知走过多少桥。古代的恩波桥,现代的富春江第一大桥,高高的上海杨浦大桥,长长的杭州湾跨海大桥……然而,留在我记忆深处的,还是家乡的三座桥。
  我生长在富春江南面一个小山村,村前有条小溪。溪的上面横卧着一座小桥,这座小桥连接着张家坎和燕子科两个自然村,因此,乡亲们叫它张燕桥。这是我人生初识的第一座桥。
  张燕桥原来是座木桥,也不知建于何年。现在这座长13米,宽2米,建于1965年,桥墩是用钢筋混凝土浇铸的,村民们将旧祠堂拆下来的6根青石柱子,横放在两个桥墩上,作为大梁,上面铺上钢筋,再用厚厚的混凝土浇铸桥面。
  桥上,印满了我儿时的脚印。桥下,流淌着我曾经的梦想。每当夏日来临,白天,我和小伙伴在桥上做游戏,在桥下的溪潭里抓鱼摸蟹。夜晚,我躺在桥上乘凉,数着天空中的星星,听着青蛙的高歌,看萤火虫点着灯笼飞舞……
  张燕桥的南面,那一排排沿溪而筑的民宅,居住着我们六十多户张家坎的百姓。桥的北面,是两个自然村的五十多亩水田,两百多亩旱地,一千多亩毛竹林,还有那燕子科自然村的二十多户人家。
  张燕桥桥面不宽,只能通过一辆手扶拖拉机,但却为人们开辟了一条伸向彼岸的通道。每日,桥上是过不完的行人。收获的季节,乡亲们挑着担,拉着车,喜滋滋地穿梭在桥上,把粮食运回家,把丰收的喜悦带回家。桥,默默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履行自己的职责,无私地甘当垫脚的路。
  相对来说,倪昌桥比张燕桥气派多了。倪昌桥是一座公路桥,宽5米,长17米,两边有护拦,是富阳市乡镇公路“方昌线”的重点公路桥之一。有了这座桥,山里的土纸、毛竹、竹夹子源源不断地运到山外,销往全国各地。有了它,水泥、钢材、黄沙、砖块等建筑材料和城里的电脑、彩电、冰箱等畅通无阻地运进小山村。
  小时候,我常静静地站在桥边,观赏桥上的风景。春雨里,农民伯伯戴着笠帽扛着锄头,匆匆而过;烈日下,供销社的叔叔阿姨挑着货担支援“双抢”;夕阳中,牧童牵着老牛缓慢地走着……那一幕幕,都铭刻在我童年的记忆里。
  塘坞桥,原是一座竹桥,桥面用五根大毛竹并列串连而成,四支粗壮的毛竹交叉支撑在溪中作桥桩。1976年8月的一次特大山洪,将竹桥冲得无影无踪。1977年,村民们集资,乡村两级投资,改建了塘坞桥。该桥宽3米,长30米,采用钢筋混凝土建造。
  塘坞自然村有一棵一百多年的桂花树,被誉为灵桥镇的“古桂王”。每逢金桂飘香的季节,慕名前来赏桂的人,络绎不绝,从桥上经过,远远望去,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然而,桥也有遭遇惊险的时刻。2009年8月9日傍晚,我的家乡突降暴雨,一场特大山洪滚滚而来。陈村溪边一棵大水桶那么粗的香樟树被连根拔起,伴随着滔滔洪水,到达张燕桥时,打了个转,树根朝上,树冠朝下,斜躺在桥下,三个桥孔,被堵住了两孔,洪水漫过桥面。但是,尽管洪水凶猛,张燕桥巍然不动,坚如磐石,洪魔只得泄了气。
  第二天上午,村主任叫来了一辆大型吊机,才把那香樟树从溪里吊起。那躯干被锯成两米多长的一段段后,成了家俱厂的上等原料。
  这次山洪,家乡的桥多遭厄运。洪水退后,朋友骑上电动车,一路而去,带我观看被冲毁的桥。我拿着相机,沿途边看边拍。礼源溪上,汪村的门前桥、村中桥,梓树村的次坞桥、牛栏桥,光明村的联合桥、陈山桥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后来,这些桥被拆除或重建。
  家乡的桥,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