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达的浙江,蚕桑业为何仍能保持主导产业地位?土地资源紧缺、桑园面积减少,浙江蚕桑业为何仍能保持全国领先地位?近日,全国聚焦浙江——
丝绸之府的亮丽转身
□本报记者 袁 卫
这是一个古老的产业,种桑养蚕,缫丝织绸;这又是个全新的产业,数码织造、时尚家纺,乃至高端奢侈品原料等都与她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让人刮目相看。
10月19日-21日,在湖州举行的全国蚕桑生产座谈会上,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却又焕发出勃勃生机的浙江蚕桑产业展示在了与会代表面前。惊叹之余,大家心中充满好奇:浙江是如何在土地资源紧缺、桑园面积和蚕茧总产量下降的情况下,仍保持蚕桑产业全国领先的地位?
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的一番话,解开了代表们心中的疑问。该负责人说,蚕桑、丝绸是浙江的一张金名片,长期以来,对农民增收、生态环境改善、茧丝绸生产和出口创汇发挥了重要作用,浙江以全国9%的桑园面积以及10%的蚕茧产量,创造了总量为13.2亿美元、占全国40%的茧丝绸出口额,在稳居全国第一的同时,为全省50多万户养蚕农户户均增收5700多元。浙江省委、省政府把蚕桑产业列为农业主导产业来抓,省政府办公厅还专门出台《关于促进蚕桑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浙江“打造优质茧生产基地”的目标,蚕桑产业也由此确定了其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地位。
会议安排的两个现场参观点——湖州市湖东村蚕桑规模化示范基地和中国丝绸之路控股集团公司,用事实“征服”了与会代表。湖东村蚕桑规模化示范基地占地1078亩,不仅拥有850亩桑园面积,还拥有小蚕共育、大蚕饲养、蚕茧收烘等功能区,是一个集栽桑、养蚕、鲜茧加工于一体的蚕桑规模示范园。在栽桑养蚕的同时,该基地开展了桑枝食用菌、桑园养鸡、桑园套种、桑枝加工等循环生产,使每亩桑园的综合效益达8000元左右。而丝绸之路集团依靠产学研合作发展,走上了高端产品路线,通过对设备、工艺、品种和市场的四大改造,成了中国丝绸织造业生产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创新能力最强的龙头企业之一。该集团目前已拥有16家子公司和3200多名员工,总资产逾10亿元、年产值20多亿元。
这是浙江蚕桑、茧丝绸业发展的两个缩影。省农业厅首席蚕桑专家吴海平介绍说,近年来,浙江蚕桑产业围绕打造优质茧生产基地的目标,在调整产区布局、加强基地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拓展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走出了富有浙江特色的道路。
首先是巩固生产基地。2003年以来,我省通过大力实施蚕桑西进与优化改造工程,调整产区布局,在稳定嘉兴、湖州等老产区的同时,拓展了浙江西部的蚕桑生产新区。据统计,2010年,淳安、缙云等浙西8个县的桑园面积达到29.6万亩,蚕茧产量为1.7万吨,占全省比重的27%。同时,规模化园区建设也明显增强了蚕茧的稳产高产能力,提高了蚕茧质量水平,促进了浙江蚕桑基础的稳定。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其次是创新蚕茧收购体制机制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2009年,我省明确了积极培育多元化蚕茧收购主体、大力发展蚕桑专业合作社、推进以订单为纽带的产业化经营改革方向,开始了蚕茧流通体制改革,到2010年,全省拥有蚕桑专业合作社159家,入社农户达6.3万户,为蚕桑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另外,62%的优良桑树新品种和85%以上的优质强健蚕品种覆盖率,也为蚕桑产业改造提升注入了持久动力。
再次,是实现了资源的生态循环利用,使蚕桑与食用菌、蔬菜、畜牧和木材加工等产业形成了良性互动。有几个数据很具有说服力:2010年,全省利用桑枝条发展食用菌2473万棒,桑园套种养面积达12.7万亩,果桑面积为2.6万亩,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产值达3.7亿元。
但是,浙江的雄心远不止此。在会上,我省再次明确了“十二五”蚕桑产业发展目标:浙江将着力实施基地提升、主体培育、种业创新、科技突破和服务优化等五大工程,切实推进蚕桑产业优化升级。到2015年,全省蚕桑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左右,规模园区达到60%;蚕茧产量8万吨,优质茧率达80%;蚕桑综合产值30亿元,初加工产值20亿元,出口创汇18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