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文摘

土地污染防控难

多地惊现“癌症村”

  土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给人们生活带来重大隐患,使人们生命安全受到威胁,职业病高发,病死率大幅上升。与此同时,由于相应救治机制的缺失,应对不当随时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群体性事件,不能不警惕。
多地惊现“癌症村”
  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基础科研部主任张建新说,他们调查了湖南7万人25年的健康记录后发现,从1965年到2005年,骨癌、骨痛病人数都呈上升趋势。在重金属污染的重灾区株洲,当地群众的血、尿中镉含量是正常人的2至5倍。
  位于辽宁省葫芦岛锌厂主厂区对面的龙港区马仗房东街道办事处集贸社区书记、主任霍春华说,锌厂建于1937年,这里的人们受害很严重。每当锌厂排“蓝烟儿”时,人就喘不上气、咳嗽。最大的影响是,这里得癌症的人比较多,年轻人死得多,单亲家庭多。社区去年死亡14人,其中6人死于癌症;今年1至5月死亡5人,其中死于癌症的2人。
村民称“习惯”了污染
  笔者在土地污染带职业病高发地区调查发现,当地政府多对发病情况知之甚少。发病群众对此也习以为常,反映多次再无下文后即过一天算一天。
  46岁的辽宁省葫芦岛锌厂职工高秀峰今年2月2日死于肝癌。他的妻子刘凤霞说:“对于锌厂的污染,我们已经习惯了,日本发生核辐射时,咱们一点儿都不怕。”
  霍春华说,从2003年开始,锌厂答应给社区居民补偿,但社区从来没收到过这笔款,当地人大代表多次呼吁把这里的居民整体搬迁,但政府表示根本无能为力。
缓慢中毒难以引人重视
  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重金属主产区,很多矿区周围都已形成了日渐扩散的重金属污染土地。
  国土资源部曾公开表示,我国每年有1200万吨粮食遭到重金属污染,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而这些粮食足以每年多养活4000多万人。同样,如果这些粮食流入市场,后果将不堪设想。土地污染带职业病、重症疾病正呈高发和扩大态势,面临着极其艰巨的防控任务。
  有专家忧虑地说,尽管国家相关部门很重视土地污染的调查,但由于不是“显而易见”的大问题,调查结果很难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
  如他们调查发现,二胺类化肥中含氟较高,在河套地区氟含量较高的情况下,使用高氟的二胺化肥将不断增加土壤以及粮食中氟的含量。因此,工作人员曾多次建议相关部门生产低氟化肥,并引导农民使用,但该建议几乎没人采纳。
片面追求GDP之祸
  环境专家认为,“十二五”期间,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如不能彻底扭转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冲动,防止重金属污染转移加剧将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
  我国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化工和矿山。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采矿业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加上科学技术落后、环保投入与意识不够、资源盲目开发,使得重金属主产区的土地被日渐污染。
  而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重金属污染则来自于工厂。国内三十几家环保组织联合发布的《2010IT品牌供应链重金属污染调研》称,IT企业重金属污染居首。一项由原国家环保总局进行的土壤调查结果显示,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近40%的农田菜地土壤遭重金属污染,且其中10%属严重超标。
  农业、养殖业也是重金属污染源。根据《湖南省洞庭湖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评估报告》中对宁乡、益阳等6个研究区的镉输入土壤的途径分析:来自灌溉水的镉输入约为每亩0.013克,而来自磷肥的为每亩0.11克,后者比前者超近十倍。
  在一些小规模的养殖场,人们常在猪、鸡等牲畜的饲料中添加含砷制剂以杀死牲畜体内的寄生虫。这些牲畜的粪便又是农民乐于购买的有机肥料,当含砷的肥料被堆积入田时,肥料内的重金属就会悄无声息地潜入地下,并随着耕种传递到农作物中。人们吃了这样的牲畜肉和蔬菜、粮食,甚至还喝了被重金属污染的地下水,导致被二度污染,甚至三度污染。
  (摘自《经济参考报》 张丽娜范春生 谭剑/文 2011年10月14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