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市屠甸镇和平村的糜裕彬,个子不高,大学毕业后,曾是一位社区干部。如今,他更喜欢别人叫他“菊花老板”。“叫老板不是说做得多好,而是希望自己能在杭白菊生产加工上闯出一片天地来。”
早在求学时,糜裕彬就在淘宝上注册了店铺,那时主要卖QQ等虚拟产品,后来卖蚕丝被、榨菜等桐乡特产,网店就这样不咸不淡地经营着。
2008年,糜裕彬想通过网络打开杭白菊的销路。这个头脑活络的年轻人注册了自己的商标,并成立了满秋杭白菊专业合作社。
“那段时间白天单位里上班,下班回家后就和妻子打包。” 创业虽然艰辛,但因为价格实惠,网上销量还是非常不错的。渐渐地,仅靠夫妻俩下班后打包已无法满足网上买家的需求量了。
杭白菊广阔的市场前景让糜裕彬感到震惊。
和妻子商量后,糜裕彬瞒着父母辞掉了社区的工作,准备全身心做菊花生意。“当时瞒了父母半个月。”糜裕彬说,父母一直希望他有个安稳的工作,后来知道他辞职后没少责怪他,直到现在才慢慢转变了态度。
从去年开始,糜裕彬不光卖杭白菊,还自己承包了土地种杭白菊,建立了厂房,产品还做好了QS认证。
上月中旬,笔者来到糜裕彬的杭白菊加工厂,几间不大的厂房就坐落在他家门前,从产品化验间到成品仓库再到外包装仓库,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走进成品仓库,笔者看到几十个打包好的快件。“平均每天要发2000多元的货呢。”糜裕彬说,今年除了“满秋”这个商标,他还把“东篱下”商标揽入囊中。仓库内琳琅满目的各式包装让人看花了眼,粗略一数起码有10多种,从袋装到罐装再到礼盒包装,看起来新颖、大气。
糜裕彬拿出一个无标志的锡箔袋包装说:“这是我最早用的,也是网上最常用的包装,一包杭白菊也就10元、15元。如果不是那件事提醒了我,到现在我可能还挺知足地做着这个呢。”
原来,以前糜裕彬没有杭白菊生产基地,需到农家收干花,包装后再出售。一次,他在一个菊农家看到其儿子无所事事,糜裕彬便建议他网上卖菊,结果那个菊农的儿子的网店从店面设计到产品包装和糜裕彬的如出一辙,产品价格却低了不少。“很多老客户以为我开分店了。”糜裕彬笑着说,这逼着他提升产品包装档次。“网上杭白菊销售同质化竞争太厉害了,不创新就等死。”
于是,糜裕彬建立了基地,决定把杭白菊最本质的面貌呈现给消费者。他在杭白菊的功能性研发和品牌上下功夫,请设计师设计包装,把单一的菊花茶向以菊花茶为主的花茶方向发展。不到两年时间,糜裕彬的网店信誉从两钻冲到了双皇冠。
不久前,糜裕彬在乌镇、杭州等地开设了店面,以进一步打响自己的品牌。
沈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