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一个没关系的,自家种的新疆大枣,味道纯正。”近日,永康市芝英镇“80后”夏庆荣在集市上卖他自个儿种的新疆大枣。
在他旁边,吃着大枣的林阿姨一脸疑惑地问:“你们自己种的?种在新疆?”她一边吃一边听完介绍后,当即买了两箱。
近段时间,夏家父子已连赶了2场古山集市,与第一次相比,这次流动摊前多了一群粉丝,老顾客当起了业余导购员,手里拿着红艳艳的大枣,嘴里不停地吆喝:“这种红枣肉多,是正宗的新疆大枣。”
办厂亏本后远赴新疆闯市场
1996年,办厂多年的父亲夏进军对当时金属原材料的行情把握失策后,导致厂里资金周转困难,陷入困境,只能变卖机器另寻出路。
当时在新疆一好友的帮助下,一家人远赴新疆库尔勒县,经营手套、口罩等热销劳保商品,每年可赚60万元。
两年后,来自湖南、河北的经销商,看到劳保用品店生意红火,纷纷跟风。看着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夏家人又另谋出路,移师阿克苏经营水泵等农具。
稳定的收入没有困住“80后”小伙夏庆荣追求事业的脚步。
2006年,夏庆荣毅然弃商从农,首期投资20多万元,承包了220多亩沙地种新疆特产红枣。挖蓄水池、修筑引水渠,夏庆荣决定在沙漠中建果园绿洲。
不毛之地渐成枣园绿洲
“刚开始的确很担心,没搞过农业,枣树种在不毛之地上,能否成功还是未知数。”夏庆荣说当时自己心里想着独特的天然无污染环境,能种出绿色红枣,就会有发展前景。
敢闯敢干的永康精神,让夏家在无水无电的沙漠里,成了当地的种枣王。但一家6口人管理220亩地,20多万棵枣树,还是碰上了未曾遭遇的困难——灌溉。
因为当地水源稀缺,每次灌溉要对水源进行特殊处理,减少其中的含盐成分,灌溉后要留有一定的水源,高出泥土20—40厘米。“一年引水6次,到6公里外的人工水池引,2台10寸水泵抽水一天一夜才流到果园,每次引水都要花16天才完成。”夏庆荣说。
夏庆荣说,以前枣树交由工人负责管理,首年产量7吨,第2年17吨,而后每年以4吨递增。去年,在开花结果期,枣树难坐果,经咨询得知,是除草喷药技术掌握不到位引起。
今年,一家人亲自动手,顶着烈日,花了18天对220多亩果林进行彻底喷洒除草。经过精心管理,加上风调雨顺,今年大枣喜获丰收,年产量超50吨。
给新疆大枣注册商标创品牌
沙漠里的生活充满艰辛。夏庆荣说,种枣生活堪比孤岛野外生存挑战。每天出门前,要做好各种准备工作,严严实实裹足全身,露出双眼,有时一不小心,裸露在外的皮肤会被晒伤,红肿发痒。他曾因防护工作没做好,而不得不上医院。
平时的饮用水,要跑到30多公里外的县城购买,生活用水大多采用井里的盐水。夏庆荣说,阿克苏地质结构特殊,提取的水含盐量高,不经过处理没办法入口。
多年来,夏庆荣一家生活在无水无电的特殊环境里,喝着买的矿泉水,白天忙完田间劳作后,晚上回家倒头就睡,有电的生活成了遥远的记忆。“再苦再累,能种出这些好枣,值得!”夏庆荣盯着大枣乐呵呵地说。
大枣喜获丰收,夏庆荣便开始考虑销售问题。半个月前,夏庆荣带着40多吨的正宗新疆大枣回到故乡销售。新疆大枣在集市上大受欢迎,给刚开始闯荡本土市场的夏庆荣带来了信心。
“今年花费30多万元置办了加工清洗机器,探索产销一条龙生产模式,准备近期在永康注册商标创品牌,走专业深加工之路。”夏庆荣畅想未来说。
秦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