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

水利建设滞后成农业发展硬伤

  据统计,到2009年底,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8.89亿亩,占全国耕地49%的灌溉面积生产了全国75%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但这些“居功至伟”的耕地,却有一半以上基本是在靠天吃饭。
  水利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一半以上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有40%的大型灌区骨干工程、50%至60%的中小型灌区、50%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不配套、老化失修,大型灌排泵站设备完好率不足60%,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山丘区、牧区水利和节水灌溉发展滞后。在上述现象中,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最为突出——即在全国不少地方虽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到位,但由于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线断、网破、人散,管理的薄弱问题影响到农田水利作用的发挥。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于法稳在调研时发现,这些年,我国在进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方面,更多地关注了灌溉设施的建设,对于排水设施关注不够,以至于遇到洪涝之时,束手无策。因此,今年春天,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除了解决“最后一公里”外,还应在排灌设施建设方面加大力度。
  据了解,去年我国明确4万亿投资水利后,对改善农村水利设施状况起到很大作用,但却同时暴露出农田水利投资政策在要求地方配套资金方面“一刀切”的问题。于法稳建议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小型水利建设重点县开展地方配套资金落实情况的调研。结合不同区域、地域的经济特点,划分出几个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规定一定的配套比例,如贫困地区不再要求资金配套,对国家水利资金配套政策进行适当调整。
  于法稳在调研过程中还发现,一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一年之后就出现了损毁、渠道不畅等问题,目前很多地方的农田水利设施就处于“农民管不了,集体管不好,政府管不到”的“三不管”境地。于法稳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考虑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重新思考村委会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中的作用,二是尽快制定《农田水利实施管护条例》,为农田水利工作者开展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据,以规范农田水利设施的管护行为。
  (摘自《经济参考报》 文婧/文 2012年1月5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