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齐白石53岁当“最牛北漂”

  2012年1月1日,是画家齐白石148周年诞辰。齐白石于1864年1月1日出生于湖南湘潭。1917年,53岁时他为躲避家乡兵匪之乱而漂泊北京,却因祸得福,与画坛知己陈师曾相识相交,继而由默默无名到轰动画坛,直到58岁才大器晚成,享誉京华。
  法源寺结缘陈师曾
  1917年,53岁的齐白石栖身法源寺,在附近的琉璃厂之南纸铺刻印卖画谋生。然而,作品的销路不好,京城人不喜欢他所学的八大山人冷逸的一路,仅能勉强维持生计。
  一日,琉璃厂南纸铺陈列的齐白石所刻印章,偶然被当时名冠京华的画家、陈寅恪之兄、鲁迅之同窗好友陈师曾所见,大为惊奇。42岁、时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画教师的陈师曾,专程到法源寺拜会他仰慕的奇人齐白石。齐白石在自传中记述这次谋面:“晤谈之下,即成莫逆。”
  正是陈师曾劝其“自出新意,变通画法”,才让齐白石接受劝告,自创红花墨叶的现代国画一派。
  1922年春天,陈师曾受邀参加在东京举办的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他带去了齐白石画的几幅花卉山水,展出并销售。这些作品不仅全部售出,而且卖价颇高。一幅花卉卖到100银圆;一幅二尺长的山水竟卖了250银圆。更有法国人买走陈师曾和齐白石两人的作品,拿到巴黎的艺术展览会去展览。从此,齐白石的名声大噪,常有外国人到北京、到琉璃厂询问、寻购其画作。国内画商看准商机,也纷纷收购其作品,准备去做投机生意。京城上流社会附庸风雅者则登门求画,大加赞誉。“我的卖画生涯,一天比一天兴盛起来。这都是师曾提拔我的一番厚意,我是永远忘不了他的。”
  可惜,一年以后,陈师曾患病不治去世,年仅48岁。这让齐白石心头异常空虚,倍觉伤感,有诗《师曾亡后,得其画扇,题诗哭之》:“一只乌臼色犹鲜,尺纸能售价百千。君我有才招世忌,谁知天亦厄君年。”
  陈师曾、齐白石两人的结识,是中国国画的幸事;两人的结识地——法源寺,是国画艺术的圣地。
  头颅可搬不离故土
  齐白石在京居住时间最长的故居,是西城区辟才胡同与太平桥大街交叉路口东北角的一座四合院,跨车胡同13号。从1926年底至1957年,画家在这里度过了93岁生涯中最后的约30年光阴。
  齐白石热爱他自己花钱购置的这处宅院,至死都不忍离开。他刚一入住,就接到画家、校长林风眠的邀请,到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任教,教授中外学生国画课程。当这所艺术专科学校升格为艺术学院时,木匠出身的齐白石便升迁为大学教授。
  人们只是歆慕齐白石所绘花鸟鱼虫,却多少忽略他对国事的敏感与忧戚。当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沈阳被日本侵略者攻占,远在北平的画家悲愤交集。他在重阳节与湘潭故乡发小、诗画之友一同登高,写下一首具有唐诗遗韵的沉郁的现代“边塞诗”——《九日与黎松安登高于宣武门城上》:“百尺城门卖断砖,西河垂柳绕荒烟。莫愁天倒无撑著,犹峙西山在眼前。东望炊烟疑战云,西南黯淡欲黄昏。愁人城上余衰草,犹有虫声唧唧闻。”
  诗中,“犹峙西山在眼前”是在讽刺当时政府幻想依赖西方国联调查团的力量,来抑制日本军队的侵略。“我知道这是与虎谋皮,怎么靠得住呢?”
  当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沦陷,73岁的爱国老人齐白石便毅然辞去北平艺术学院和京华美术专门学校两处教师课程,闭门家居。并在大门上贴出纸条:“白石老人心病复作,停止见客。”这“心病”显然是国耻、沦陷之耻。但敌伪头子、日本军官还是常常来骚扰,不仅求画求字,更求画家出仕。为避免这些麻烦,白石老人干脆贴张告白:“中外官长,要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之,恕不接见。”
  抗日战争期间,喜欢画画吟诗的白石老人,很少在谁的画作上题诗。偶尔为之,也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激愤之作。
  北京的冬季寒冷,南方出生的齐白石拒绝日本人管理的艺术院校的配给煤。凡是与日本侵略者沾边的事,他都一概说“不”。日本人曾威胁老画家,让他去日本定居,齐白石断然拒绝:“老夫哪儿也不去,除非你让我头颅搬家。”
  雨儿胡同和平鸽飞
  1955年,91岁的齐白石迁居至雨儿胡同13号。同年,他与陈半丁、何香凝等画家集体创作的巨幅《和平颂》,献给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世界和平大会。
  齐白石在此居住不到1年,却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美好祝福。德国艺术科学院授予他“通讯院士”的证书;苏联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分别在莫斯科和基辅集会,庆祝他生日诞辰;世界和平理事会向他颁发“国际和平奖”……
  他一生痴迷艺术创作,留下画作3万余幅、诗词3000余首、刻印3000余方……作为一个艺术家,恐怕不能再比他做得更多了,也很难比他做得更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